“美术样板戏”《收租院》的荒诞意味
2009年10月08日 13:4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9月25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1965年纪事之六:‘美术样板戏’《收租院》”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主持人):据报道啊,最近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美术专业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博士生当中,有5个人不约而同地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国的现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

现在知道这组著名雕塑的人已经不太多了,不过在上世纪60年代,《收租院》是享誉国内外的雕塑。《收租院》这个泥塑群像创作于1965年6月到10月,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几个青年教师、学生和民间艺人集体创作出来的。《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的情况,在现场构思创作,共塑了7组群像,包括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连续这样一个形式,展出了地主刘文彩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一共塑造了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将西洋雕塑的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塑造出了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这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它曾经作为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光辉典范,一度被人们奉为“美术革命的样板戏”。

《收租院》刚一诞生,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继而它的复制作品展览遍布全国,加上当时报刊与电台的大力宣传,很快使这个雕塑成为家喻户晓了。在文革期间的1968年,它被送往阿尔巴尼亚去巡回展览,后来由于各种版本的画册广泛流行,它名声也扩散到了香港和台湾,继而扩散到日本和欧美国家,复制作品命名为《威尼斯收租院》在参加威尼斯48届艺术双年展的时候获得了国际大奖,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新中国雕塑的代表作。

不过《收租院》也难逃历史的拷问。1999年11月出版的《刘文彩真相》为在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色彩下捏造的典型反面人物还原了本来面目。恶霸地主刘文彩的浓墨重彩逐渐地褪去了。作者质疑《收租院》是背离事实的,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虚构出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收租院,那么以此作为对青少年的阶级斗争教育的教材。

本身是地主家庭出身但又是中共党内名声恶劣的阴谋家的康生,他也参与指导《收租院》的创造,说明这位理论家是从阴谋而不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收租院》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收租院》本身在雕塑方面的创新与艺术成就,现在我们去观赏《收租院》这组雕塑,一方面可以欣赏其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回味其产生的政治背景。那么这就使其带有了荒诞的意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