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千:设计孔子标准像没有商业目的
2006年10月02日 08:04新京报

相关报道:

孔子和圣诞老人不太一样

南方报业:“中国圣诞节”是东施效颦

孔子文化节遭审美疲劳:未脱离政府办节模式

孔子标准像为什么遭到人们反对?

孔子标准像在向全球发布后引发一系列争议,究竟是为了更利于文化传播还是出于商业目的

■对话动机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最忙碌的日子。

之前的9月23日在众多艺术家、学者等人的争议声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

王大千所在的基金会是1984年经中央批准宣告成立,当时谷牧任名誉会长,匡亚明任会长。这是一个由政府拨款作为启动资金支持的、依法接受和管理海内外各类自愿捐赠的、非营利性的学术社团基金组织。

其宗旨是组织或支持国内及海外学习、研究、传播和弘扬孔子儒家思想精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

围绕孔子像的争议,本报采访了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

海外对孔子像的模糊认识

新京报:这几天社会上关于孔子标准像的议论,您都注意看了吗?

王:有些看了,有些没看。

新京报:看过的内容中觉得意见客观吗?

王:我们尊重和感谢每个人的意见,说明他们对孔子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可是有些人是不了解发布孔子标准像的真正动因。

新京报:动因是什么?

王:进行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呢?

王:过去对外交往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外宣部门每年都向海外赠送很多孔子像,但像的造型不一,什么样的都有,造成不少友人对孔子像到底什么样、哪个才是真正的孔子感到困惑。

两年前,原国务院外宣办主任赵启正就跟我们基金会提过这样的问题,和我们一样经常会为到底送什么样的孔子像而发愁,送出去的像也有很多不同,后来有些学者也在议论这事,我们觉得公布一个标准像是很有必要的了,山东几任外宣办的领导也谈到过这个想法,基金会的几任领导也因此有了制订孔子标准像的想法。

新京报:不同的孔子像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孔子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有个标准?

王:不仅各类纪念品、纪念章上孔子像的形态不一致,很多大学、社区、机构都有孔子的塑像,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这家塑这个,那家塑那个,今年塑成这样,明年塑成那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让大家对孔子有一个统一的印象。

台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统一孔子像”,最近我又听说日本人设计了关公的标准像,难道我们还要等到外国人先设计出一个标准的孔子像?

新京报:过去我们没有标准像,孔子的思想、儒家学术不也向外传播了吗?

王:画像只是传播的载体之一,而不是惟一载体。

“和谐孔子”的现代解读

新京报:那如何确立孔子像的标准呢?

王:尊重历史依据,按照约定俗成的印象,体现其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及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代表身份,形神俱佳,一定要体现平民的孔子、平和的孔子,使其成为一个“布衣圣人”。

新京报:既然有了一些传统印象,而且也有代表作了,比如唐朝吴道子的画像,今天再去制订一个标准像不是浪费人力物力吗?

王: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虽然大家都比较熟悉,那毕竟是1000多年前唐朝人对孔子的解读,况且只是一个石刻线描像,并没有立体和清晰地展示孔子形象。我们应该用今天的眼光去解读孔子,不能照搬前人的解读。

新京报:你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发布标准像不是对孔子长相的还原,而是对孔子的一个时代解读。

王:不能这么理解,应该说是在制订标准像时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进行一个时代解读,而不是说为了对孔子进行解读才去发布一个标准像。

新京报:那我们今天该如何解读孔子呢?

王: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时,他们就提出了孔子要能体现东方哲人的微笑,不能过于严肃,要呈现一个和谐的孔子。“夫子莞尔”,要体现东方思想家、教育家的和蔼可亲,因为孔子已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

历史上对孔子的解读有宗教的孔子,有神化的孔子,还有帝王的孔子,而且有些时代对孔子及其儒学理解得非常僵化。

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平民的孔子,一个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个布衣圣人。

新京报:按照您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现在发布的标准像以后还有修改的可能?

王:这个问题要留给未来,留给后人。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作者: 钱昊平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