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正文 |
|
相关报道:
去年《大众日报》登了一则笑话,说家住山东省济宁市区的刘先生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第一页就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图像,没想到,儿子打开书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当时的评论是痛斥传统文化教育之失败的。斗转星移,眼下有消息说,专家提议把孔子诞辰定为中国圣诞日,还建议每人读《论语》100遍。
专家的厉害在于能把“段子”当作“日子”过——只是这份“创意”抛开颇有盗版抄袭之嫌不说,把一个活生生的先贤硬往万能神仙的宝座上去靠,这靠谱吗?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当我们专家大师轰轰烈烈地频频出席于诸如全球祭孔这样的大场面、大活动时,为何声势浩大的传播语境抵不上一个圣诞节的温馨?
“尊孔热”未尝不可,但是文化这个东西毕竟不是“速食主义”的巧克力,不能过于狂热、过于急功近利。礼教、乐教、书教等经典教育和孔学知识往往高深莫测地停留在宏观语境、专家话语,远不如咸蛋超人、蜡笔小新可爱温情,难怪国学或者传统文化,在媒体和教育机构的掌声里练就的不是倒背《老子》的功夫,就是几岁背《论语》的能力,越来越像《笑傲江湖》里的葵花宝典:虽是独门武功,实具自戕式表演意义。纵然是真的开列了一个孔子的“圣诞”,又有多少民众真心地去庆祝、去狂欢呢?
所谓的“建立中国圣诞节”和“读《论语》100遍”的专家观点是悖逆逻辑的———节日文化最忌讳的就是雷同和无趣,缺乏文化根基和独特个性的节日如同无源之水;至于读100遍的《论语》,请问专家自己真心读过几遍呢?或者,老子要读多少遍、孟子要读多少遍呢?我们早忘了《中庸》里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传统教育对于人性内化的私家功课被无情地表象化——而这,恰恰又悖逆了孔子的基本思想伦理。
孔子要不要和那个白胡子圣诞老头PK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甘于寂寞的人、有科学的制度路径,扎扎实实地让其思想精华成为我们的信仰、成为现世生活的营养。不然,就算是全年过“孔子节”又有什么意义呢?(邓海建 华商报)
作者:
邓海建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