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旭:两岸同忆1895年的启示
2008年11月20日 10:29环球时报 】 【打印

台海两岸近来亮点不断:先是第一个大陆旅游团入岛,接着是大熊猫“团团”“圆圆”准备定居台北,然后是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两岸达成“大三通”协议,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近在咫尺,令所有爱国华人雀跃。这是自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实现国共和解以来,两岸接近的第二波巨浪。作为恰到好处的配合,“反角”陈水扁被历史的巨轮撞倒,口喊爱台湾其实爱台币的原形毕露,大小“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士气大挫。与这出正在拉开大幕的历史大戏相映生辉的是,另一幕悲壮的历史大“戏”也在两岸的银幕和荧屏上同时打开:台湾是电影《1895》,大陆是电视剧《台湾,1895》,而且都创下票房和收视率的良好记录。也许两岸影视剧的同播只是一个巧合,但对同一页历史的记忆,对现实和未来的美好憧憬,却是这巧合出现的共同和必然的前提。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反过来说,当代的一切也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源头。就台湾而言,其历史源头在近代的起点,就是1895年被日本从大陆母体一刀切下。作为两岸同胞,两块肢体上的两个伤疤其实是同一个躯体的疼痛,因此,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就成为两岸共同民族情感的共鸣点。这就是不同编剧、不同导演、不同样式、不同时间拍摄的两部影视剧,却不约而同都以“抗日”为主题,把同一部历史悲剧,演绎成同一部中华民族英雄主义史诗的原因。

从1895年台湾被割占,到1945年台湾回归中国,大陆抗日的进程一直没有中断,台湾人民的抗日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从宏观的历史视野看,两岸是不同阵地的同一个战场。英国战略家富勒说:如果历史不能教给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那么军事史只是一部人类的血腥浪漫史。两部《1895》影视剧在两岸的热播,在把两岸人民的情感思绪引向同一页血火历史的同时,也照亮了现实和未来的“愿景”。1895年前后,大陆和台湾两岸军民协力抗日,留下一部悲壮的史诗;1945年前后,还是抵抗同一个民族的敌人,国共两党合作共赴国难。作为内战遗留的问题,两岸虽然隔绝了不短的时间,但这种隔绝,也使两岸在不同的政治理念指导下,孕育出不同的政治生态。这或许是一种对立,而站在同一个民族的基点上,这未必不是对未来民族发展之路的可贵探索。黑格尔曾经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没有历史的,它只不过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这句话用以指清朝以前的中国是可以的,用以关照现实则不适用,更不能以之预言未来,因为两岸对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显然已经超出了君主覆灭的政治循环。由于隔绝日久,两岸政治问题高度敏感,但放在未来民族共同命运的大命题下,其实,双方这方面可供交流的东西,一定不比经济领域少。

当前两岸交流,交集是经济,特别是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更给了双方扩大交集的理由。但正如双方同时播映《1895》所无意中喻示的,其实,共同的文化是双方更大的交集。双方共同拥有五千年民族的文明史,共同拥有近代反抗民族敌人的历史。改革开放,台商登陆,双方又有了更多现实的共同文化语言。改革是大陆30年来的主题词,台湾从一开始,就不是隔绝在大陆改革开放进程之外的,至少从经济上是积极参与了的。随着未来文化领域交流的展开,相信双方会在这方面心有灵犀。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史为鉴如何超越历史?中华的未来不只是实现两岸统一,而是要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不只是大陆同胞的使命,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球爱国华族的共同使命。台湾的命运在大陆,民族的前途在于团结。随着两岸关系的回暖,两岸的思想界,会就这一命题展开切磋。这既是对两岸同映《1895》影视剧最好的文化回应,也是延续历史记忆的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方式。我深信,那也是1895年喋血于两岸的中华先烈所共有的无声誓愿。

外族入侵和内战造成了两岸隔阂,但正如两岸同映《1895》所隐喻的那样,在“同根一脉”的血肉相连中,两岸没有跨越不了的地理障碍,也没有跨越不了的政见分歧、兄弟阋墙的仇视等心理障碍。我们不只是在回味历史,我们也在创造历史。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在首访大陆时曾引述丘吉尔的话说:如果我们不做,谁来做?如果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所有观看了《1895》影视剧和见证了两岸破冰现实的人们,都应该思考:一百年后,我们会给后人留下怎样的故事?▲

(作者是资深战略评论员,空军上校。)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