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反省历史,日本为何比德国难
2007年03月29日 10:17环球时报投票数: 顶一下  【

庚欣:在日本,战后出生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在冷战时期美国发动了一场场战争,这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一代对于战争这一问题的价值判断。对照德国,可以明显看出,日本战后一代的确缺少了应有的一课,而这正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除了外部因素外,这也与日本人的性格相关。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许多矛盾体的结合。例如团队性与排他性,如同一个大家族同乘一条大船远航,船上必须“同舟共济”,对内“和为贵、忍为高”,对外则是完全不同的标准。这种多面性格使许多日本人对于日本军队在二战中的作为认知甚少,因为这些老军人无论在战前或战后,给日本国人的印象是正常、温和的常人,不是那么杀气腾腾的“鬼子”。现在有不少日本人怎么也不愿承认自己的长辈们,会有二战中那么丑陋的一面。

日本还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近代化道路的保守性。日本是世界大国中少有的几乎未经历过革命洗礼的特例。从明治维新开始,基本是以改良方式实现社会变革的。其后的发展也是因循了最保守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战后,日本一直是发达国家中偏于保守的一支,依附于美国的冷战体制偏安取利,男女、等级、内外等许多旧有差别并未得到应有的改造,有些方面还不如发展中国家。像厚生大臣歧视妇女发言之类的事并不稀奇。而60年的稳定发展更为日本社会的保守性提供了温床。许多进步知识分子锋芒不再,甚至成为旧秩序的俘虏。这种保守性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一代,成为日本式发展的一种“代价”。而这也是如“慰安妇”之类问题在日本难以取得批判性共识的重要原因。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塑造了日德不同的历史观,最近被利用的“悲情意识”进一步阻碍了自我反省的进程,这都使得日本的观念改造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金嬴:我认为,今天我们进行日德比较还应注重那些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件,从中寻找出可借鉴性。李先生提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司法界的行动,就具有扭转局势的意义。自2005年起,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右翼报纸《读卖新闻》开始转变立场,明确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应该说,日本媒体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对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中日两国学术界又在进行共同历史研究,我认为这些事件都具有转折性意义,我们应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新变化。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