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自曝曾为自己的身世困惑多年(图)
2008年11月07日 15:31凤凰网读书频道 】 【打印

堪萨斯女孩

斯坦利?安?邓汉姆,也就是后来奥巴马的母亲安,和父母一起生活在火奴鲁鲁。他们全家于1959年举家搬迁,从堪萨斯州来到了火奴鲁鲁,和老巴拉克恰好是同一年来到这里。

在奥巴马宣布竞选总统之际,《纽约时报》撰文称,家谱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他母亲的祖上曾是奴隶主。在肯塔基州内尔森郡1850年人口统计记录中,家谱学家发现奥巴马的曾曾曾曾外祖父乔治?华盛顿?奥沃奥曾有两个奴隶。而他的曾曾曾曾曾外祖母玛丽?杜沃尔也有过两个奴隶。记录显示,奥巴马和南部邦联党主席杰斐逊?戴维斯之间还存在着较远的亲缘关系,而家族的另一位祖先有着在内战期间为美国北方联邦军做出过贡献的光荣历史。

“不。人民并不指望政府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他们能感到,深入骨髓的感到,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政策优先权,美国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获得好的生活,机会能向每个人敞开。他们知道我们能做得更好。他们希望这样的选择。”

——在谈到自己的外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老兵,并且是罗斯福新政中联邦房屋管理(FHA)和退伍军人法(GI Bill)的受益人时,奥巴马说到。

奥巴马和外祖父斯坦利以及外祖母马德琳·邓汉姆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事有凑巧,这重蹈了外祖父斯坦利的覆辙。因为父亲的悄然离去和母亲的自杀,斯坦利的大部分童年时光也是和自己的外祖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并在外祖父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奥巴马的外祖父母都是在堪萨斯州的小镇里长大的,斯坦利生活在埃尔多拉多小镇,而马德琳则是在奥古斯塔。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马德琳的父亲在炼油厂工作,而母亲是学校里的教员。

母亲自杀后,斯坦利发现了她的尸体,那时他不过8岁大。斯坦利15岁时因为违反校规校纪,被学校勒令退学。接下来的三年里,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还坐着火车游历了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亚。最后他在堪萨斯州的卫奇塔落了脚,此时他的外祖父母也搬到这个小镇上来安享晚年。在这里,他邂逅了举家迁到此地的马德琳。

马德琳的父母对斯坦利的斑斑劣迹早就有所耳闻,于是千方百计阻止女儿与这个坏男孩的交往。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不久,两个年轻人私定终身,并且为爱私奔离开了家。战争爆发后,斯坦利应征入伍。奥巴马的母亲安就在部队的军事基地呱呱坠地,那时安的母亲是打铆机操作工,而父亲远在法国,在巴顿将军麾下的部队里服役。

战争的炮火硝烟散去后,斯坦利带全家来到加利福尼亚。凭借退伍军人教育基金的资助,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学重拾课本,不过好景不长,很快他就带着全家重返堪萨斯州,之后不久又去了得克萨斯州,最后到西雅图才总算定居了下来,在这里奥巴马的母亲安完成了高中学业。

奥巴马在自传中写道,在得克萨斯州全家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种族歧视。那时外祖父斯坦利是个家具推销员,同行告诉他,黑人顾客和西班牙裔顾客只能在正常营业结束之后才能光顾本店,而且,就算他们买了家具,也要自行解决运输问题,对这类人本店概不负责送货。外祖母马德琳在银行工作,同事也曾告诫她,对于黑人看门人,不要用先生这类尊称。

奥巴马还写到,母亲11岁时曾和黑人小女孩一起玩耍,却引起轩然大波,结果其他小孩群起而攻之。这些孩子一直跟着她们俩到家门口,还冲她们扔石子,还是安的母亲到家后才把这些闹事的孩子赶走。安的父亲斯坦利跑到学校校长那里反映情况,又找到这些滋事孩子的家长们说明事情的真相,结果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告诉他应该教会女儿不要再和黑人孩子玩耍。

“如果我们现在选择逃避,我们只是后退到各自的角落,我们将永远无法一起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愤怒是真实的,是强有力的,要凭主观愿望使之消失,及对其作出谴责但不了解其根源,只会令不同种族之间的误解造成的裂痕扩大。”

——奥巴马评说美国的种族问题很复杂,他指出,黑人的愤怒是过去种族隔离政策的产品,五十年前,歧视黑人被合法化,到现在黑人与白人之间还是贫富悬殊。

后来斯坦利告诉孙子奥巴马,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最后才离开了得克萨斯州。而奥巴马的外祖母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说全家人搬到西雅图去完全是因为斯坦利在那里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在西雅图,奥巴马的母亲安向几所大学提出入学申请,最后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可她父亲却一意孤行,执意不许她去,理由是安年龄尚小,还不适合自己独立生活。相反,全家又举家搬到夏威夷,在这里,安在这里上了大学,并邂逅了一个名叫老巴拉克的活跃分子。

母亲

在《无畏的希望》一书中,奥巴马生动刻画了母亲的善良,她对贫穷和不公正的愤慨,还有她对于生命和大自然所创造的奇迹的深刻领悟:

只有在回首往事时,我才更清醒地意识到她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到底有多么深远和巨大——我的童年缺少父爱,是靠母亲的信念才能不断前行,在我青少年时代,屡屡遭遇艰难坎坷,是母亲的信念激励我勇往直前,并且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做出最终的选择。而我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应该得益于父亲——那是源自我所了解的父亲跌宕起伏的人生,来自自幼对父爱难以名状的渴望,以及我对他的一切怨恨和不满。但正是母亲恒久不变的信念——坚信人性本善,并坚信生命虽短,但意义永存,所有这些都在为我踌躇满志的人生之路指明着方向。

草率组建家庭

奥巴马接下来又写到,父母从订婚到结婚的详细过程他都一无所知,而对于他们短暂的婚姻生活他也是无从知晓。“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婚姻登记,”他在《我父亲的梦想》中写道,“他们有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结婚见证仪式。现在回首往事,整件事情似乎不堪一击,危机四伏。也许这也正是外祖父母期待的结局。经过考验,一切最终会水落石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他们要做的只是对这桩婚姻三缄其口,既不过激反对,也不棒打鸳鸯。”

事实上,老巴拉克的确曾写信给肯尼亚的家人,并介绍了他新婚的妻子。他的父亲回信对这件事表示关注,并且在信中充满了疑虑,一个白人妻子能心甘情愿地回到肯尼亚,和其他妻子儿女共同伺奉丈夫吗?

奥巴马的母亲后来告诉他,尽管父母一直强烈反对,而且为她日后到肯尼亚的安全问题忧心忡忡,她那时还是计划要和丈夫一起回到肯尼亚生活。然而,当老巴拉克从夏威夷大学毕业后,他又获得两项奖学金。一是纽约新学院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期间的所有食宿费用,而且还帮助提供在校工作机会,此外还全额负担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费用。另一项奖学金来自哈佛大学,除了包括学费之外,再无其他。

老巴拉克选择了去哈佛求学。“我怎能将最好的教育机会拒之门外呢?”他问妻子,尽管这将意味着不得不把妻儿抛在身后,他也在所不惜。在波士顿完成学业后,老巴拉克回到肯尼亚。其间,他只回过夏威夷一次。那时儿子已经十岁。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