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巡:解开姓"社"姓"资"的死扣
2008年11月18日 10:54新华网 】 【打印

南方谈话,解开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死扣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里程碑。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携家人十数口乘专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了视察并在沿途发表了许多谈话,谈话主旨都与市

场经济密切相关。一篇最先由《深圳特区报》记者撰写并发表在该报上的,后经新华通讯社转发全国各新闻媒体的,题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披露了这一惊天动地的消息。这消息,连同紧接着的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学习和讨论如何贯彻落实南方谈话的新闻,就如同一颗重量级的原子弹,在中国首都北京炸响。其后,各地各级立即掀起的学习、贯彻热潮,就像原子弹的冲击波和光辐射一样,迅速地传播到了天南地北的每一个角落。宣传、贯彻声势之浩大,力度之强劲,影响之剧烈,持续时间之久长,都是空前的。

邓小平南方谈话,国内反响强烈,海外为之震动。其中所表现的对改革开放的坚定态度,更是振奋人心。在视察途中,邓小平大声疾呼:“谁不改革开放,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并强调“不争论”。

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前无借鉴,后无经验,姓“资”姓“社”与其空泛争论,不如实践证明。“不争论”当然是惟一正确抉择。不要争论,并不是不要回答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问题,而是在大胆尝试的进程中,把姓“社”姓“资”的问题更多地留给社会发展本身去回答,这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香港新闻界捷足先登,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从1月20日起,几乎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形成了铺天盖地的盛势,仅香港《文汇报》从1月22日至2月20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发表报道、社论和评论25篇。与此同时,台湾、澳门、东南亚和西方通讯社也就此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

海外舆论界认为,邓小平的重要讲话,“基本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并且能深刻影响下一段中国的国运”。港台报刊说,讲话“对经济开放以及兴办特区的政策作了肯定”,表明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决心”。《世界论坛报》认为,邓小平的讲话“已驱除了世界对中共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的疑虑”。

为了统一思想,2月上旬,中央先以记录整理稿的方式,向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传达邓小平南方谈话。3月9日至11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全体会议,根据邓小平的谈话精神,讨论研究了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决定将小平谈话作为中央2号文件下发,在全党全国人民中传达贯彻。邓小平视察南方途中的谈话,形成了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权威文件。

以邓小平的这次南方谈话为起点,新一轮的改革大潮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起来,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找到了人类各种社会发展必需的一种共同的运行体制,而不再以姓“社”姓“资”而论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它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两者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他把“市场经济”问题讲得更简明更透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