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1980年《中国青年报》点名批评部长
2008年10月27日 09:55中国青年报 】 【打印

见报第二天,其他一些“特殊宾客”也当即闻风而动。粮食部一位副部长打电话给民族饭店说:“由于和饭店住得近,常去吃饭,如果有收费不合理的地方,请你们查一下,马上把钱送去。”北京市外办一位干部,也打电话到丰泽园饭庄表示“将立即把钱补足”。

接下来,《中国青年报》不惜版面,进行了连续而密集的报道。

随后一期的报纸,头版极其罕见地刊登出两篇社论。共青团一个重要会议刚刚召开,《中国青年报》理所当然发表了社论。但这一次,它被安排在了一侧,因为最重要的位置给了另一篇针对陈爱武事件的社论:《党鼓舞我们去改革》。报社随后派出数名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各大饭庄。半个多月时间里,围绕陈爱武批评部长事件,报纸头版共刊发社论3篇,其他评论3篇,读者来信和各界反应报道数十篇。

报道引发了“全国性的轰动”,《人民日报》和多家报纸纷纷转载。黑龙江双城一位读者特地打来电报赞扬陈爱武精神。浙江绍兴一位读者来信说:“我从‘看破红尘’中解脱出来了。”南京一位读者欢呼道:“民主化的曙光出现了。”

这些报道、评论和读者的讨论逐渐深入到对制度弊端的反思上。一篇报道标题就叫:“制度不改革,歪风难刹住。”另有报道引用上海和平饭店团委书记的观点说:“为什么人人明知这个秘密,却就是不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这里有习惯势力的影响,但根本问题在于缺少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制度。比如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能不能建立弹劾制度?在事实确凿的情况下,不管是谁的问题,报纸能不能直接加以揭露?”

有人问:“你们这样点名批评,是不是有什么背景和来头?”10月18日,这家报纸的社论《党鼓舞我们去改革》作出了回答:“的确是有背景,有来头的。这背景就是党中央再三发出的纠正不正之风的指示……来头就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这段摘自同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话,在此期间,被特意突出地印在其中一期报纸的头版上。

11月3日,《人民日报》刊出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钟沛璋的署名评论员文章:《开一代民主新风——评厨师批评部长》。

“利用报纸来监督公仆……是建立正常民主生活不可缺少的渠道。”他在文中写道。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