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专为俄国留学生建立的俄罗斯文馆
■沙皇派团来中国 ■八旗子弟学俄语
作为毗邻的两个大国,中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往很早就已经开始。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派遣大量留学生去苏联学习,曾作为中俄友好的佳话传诵一时。其实,早在清朝的康熙时代,俄罗斯就曾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留学生住东交民巷 清朝政府补贴很多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俄罗斯的东方扩张遭受挫折。通过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俄罗斯感受到中国的强大,开始审视这个东方大国。由于当时西方兴起“中国热”,正在为“西化”而努力的俄罗斯也紧追时尚。
《尼布楚条约》签订不久,沙俄就向清政府提出派人来华学习中国文化。俄罗斯人主要想学喇嘛教经典,因为在俄罗斯新拓展的东方领土上,很多民众都信奉喇嘛教。另外,俄罗斯人来华,还想学习满汉文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
对于俄罗斯的要求,清政府欣然同意,并将这些留学生安置在国子监中,派专人教他们。由于这种方式学期不长,缺乏制度保障,因此俄罗斯一直希望能够定期派人来中国学习。
1712年,当时康熙皇帝派图理琛等人,前往俄罗斯辖境抚绥土尔扈特部。作为交换,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为首的教士团回访北京。
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双方在恰克图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俄罗斯派4名传教士到北京传播东正教,并派6名学生来华学习满、汉语言,每10年轮换一届,俄罗斯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开始正规起来。
雍正皇帝对这些远道而来的留学生十分重视,不仅将他们安置在北京东江米巷(后改名东交民巷)的“俄罗斯馆”内,还在教育上设立专门的满族助教来教育他们。当时的满洲助教是胡什图汉,汉族助教是陈宪祖,二人专门负责俄罗斯官生的教学事务。不仅如此,清政府还每月给俄国留学生银钱、米和日常生活器物,甚至在其学成归国之际发放路费。
自此之后,在150年里,俄罗斯一共派了14批传教士团、共155人次的僧俗人员,其中除了神职人员外,还有医生、画师、植物学家、天文学家和专职留学生,共60多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作者:
金点强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