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毛岸青的故事
2007年03月24日 16:00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内心充满着爱和痛苦的伟大的父亲。他的爱之博大,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人格魅力和传奇的故事中感受得到,但他内心深沉的痛苦却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体味的。毛泽东把他的痛苦藏在自己的心底,而且埋藏得很深很深,就像一口深不可测的井,幽深寂寞,观看的人从明镜似的水面看不见一丝波澜,甚至只能看见自己。

可怜天下父母心。对毛岸青来说,毛泽东可是既当父亲又做母亲。

毛岸青是毛泽东第二个儿子,也是他惟一活下来的儿子。

毛泽东共有十个孩子,其中杨开慧生了三个男孩,即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贺子珍生了六个孩子,其中三个男孩,一个是下落不明的毛岸红(小毛),一个是在江西出生也下落不明,一个是在苏联出生十个月夭折的廖瓦,而三个女孩中仅幸存在延安出生的娇娇(李敏),另外两个分别在福建和贵州出生的女儿都下落不明;再就是江青生的李讷。

在我们普通百姓看来,总有一种感觉,做国家领导人或者做高干的子女该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骄傲啊!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向往和羡慕。但时代毕竟不同,在毛泽东时代,做毛泽东的孩子,他们得到的与众不同,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同样也与众不同,甚至生命!这与和平年代是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的。

毛泽东十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四个,但新中国刚刚成立,最受毛泽东器重的长子毛岸英又捐躯疆场,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但就是这三个幸存者的一生也饱尝辛酸,历尽苦难,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磨难和悲欢离合又岂是普通人所能感受的呢?战争的颠沛流离,政治的波峰浪谷,情感的大悲大痛,毛泽东的子女们体会得或许最具体也最深刻。

毛岸青是毛泽东惟一留下的儿子,无疑在十分传统的中国人眼中,他的存在就是毛泽东生命和象征的某种延续。但众所周知,由于革命斗争的残酷,毛岸青幼年就备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在神经和精神上终身都埋下了巨大的疾患。这是伟人毛泽东的遗憾,也是父亲毛泽东的愧疚。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毛岸青生于长沙东乡板仓的外婆家中。两个月前,父亲毛泽东随中共中央机关由广州迁往上海,住在闸北区三曾里。九月十六日,他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从上海回到长沙,在湖南筹建国民党。二十八日,毛泽东以“毛石山”的名义致信林伯渠,商谈了在湖南筹建国民党事宜,并在十月初建立了国民党长沙支部,并建立了湖南总支部。就是在这个时候,毛岸青出生了。可是等到儿子刚刚满月,毛泽东又奉命离开长沙去上海,准备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临行前,毛泽东作词《贺新郎?别友》,表达了离妻别子的忧伤与惆怅。

此后的日子,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分合合,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岸青和哥哥岸英、弟弟岸龙不能像平常人家的孩子那样得到更多的父爱。岸青四岁那年秋天,奉命发动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匆匆告别妻儿,挥手而去,从此天各一方,直到二十年后,父子才得重逢。

长到七岁时,母亲杨开慧被国民党湖南省省长何键逮捕杀害。岸青兄弟三人东躲西藏,为逃避反动派的搜捕迫害,最后在叔叔毛泽民的帮助下,由外婆和舅妈送到上海。但由于形势变化,兄弟三人历尽人间苦难,小弟岸龙不幸病死。岸青则因惨遭特务巡捕的毒打,两耳失聪,留下了脑震荡的毛病。这病根好像一团阴云一直笼罩着毛岸青的人生,影响和干扰着他正常的思维和生活。

聚少离多,父亲在岸青的记忆里印象不算很深。仅有的几件能够回忆起来的故事,足以让我们体会毛泽东爱子、教子的与众不同。一件是岸青小时候曾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杯,父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地给他讲一只杯子的生产过程,它是如何从泥土变成精美实用的瓷器的,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要工人付出多少汗水。毛泽东通过这一米一物都来之不易的生活道理教育孩子要爱惜物品,珍惜劳动成果。还有一件事是岸青随母亲、哥哥到武汉与父亲团聚时,有一天岸青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块玻璃玩,保姆发现了马上把岸青手上的玻璃哄着要了回来。毛泽东发现了,就制止说:“随他玩去吧,没关系的。”保姆说:“那划破了手怎么办?”毛泽东说:“流血了,他就记住了。下次就再也不敢玩了。”可见毛泽东教子不是溺爱,他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告诉孩子只有大胆地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懂得生活的学问。实践出真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九三七年初,岸青和哥哥岸英在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到达了苏联,十四岁的他结束了人间地狱般的流浪生活。不久,兄弟俩和父亲毛泽东中断多年的音讯终于联系上了,他们不断地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汇报离别后的生活、学习情况。父亲每次收到来信,心情都非常激动,并尽可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他们回信,给兄弟俩鼓劲加油,还多次寄去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让兄弟俩和他们的“小同志”们在异国他乡不忘加强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

毛泽东对两个儿子的成长进步感到由衷地喜悦。当他第一次在延安看到岸英岸青兄弟俩的照片,正在生病的毛泽东激动地捧着儿子的照片在室内不停地来回走动。左看看右看看,那份发自心底的挂牵和惦念,好像花儿正在慢慢地绽放,绽放……凝视着儿子,毛泽东心潮澎湃,多少往事如泉涌心头.那艰难的岁月,那难忘的里程,那恩仇的往事,那爱憎的心情,毛泽东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内疚。尤其对曾遭毒打,头部受过伤的岸青,他既心疼心痛,又怜悯同情。直到解放初期,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的刺激很大。”

在苏联,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兄弟俩最初住在莫斯科郊区的共产国际第二儿童院,后来该院合并到伊万诺夫市的共产国际第一儿童院。吃过苦的孩子早当家。岸英岸青兄弟俩更懂得和平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在哥哥的带领下,岸青和哥哥一起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都曾跳过级。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后,毛岸青考取了东方大学深造。而哥哥岸英于一九四六年一月先期回国。把弟弟岸青的生活学习情况带给了父亲。

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开始患植物神经失调症的毛泽东,亲自抱病到机场迎接大儿子的归来。人们都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其实,哪一个儿女不也都是父亲的心头肉呀!仍然在疗养中的毛泽东看见阔别十九年的儿子岸英,又得知岸青的消息,精神倍爽,病除大半,当即挥毫舞墨,给远在异国的岸青写了一封家书——

岸青,我的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一九四六年的一月七日,毛泽东可谓是运筹帷幄,壮志满怀,一场更为巨大更为激烈的较量将在中国大地上上演,而他将是这场激动九D的话剧的总导演。一个垂死的蒋家王朝正在作最后的挣扎。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