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生锐志 和成天下--走进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的云和
2008年11月07日 17:47 】 【打印

文化是乐。在云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中小学生暑期实践及社区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蓬勃开展。每到周六晚上,一支由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的表演团,就会活跃在云和各个社区广场,无偿为百姓献艺。表演团团长、县计生委宣传站退休干部冯玲玲笑着说:"为百姓带来欢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平安是福。云和深化"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建立社区警务室,在成立由协警组成的专业巡逻队的同时,还组建了志愿者巡逻队。"我为他人守一夜,他人为我护一月"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真实的体现。

如今,县城6个社区中,有省级文明社区、科普示范社区各1个,市级文明社区达5个。

三个故事看市民:

"城市美不美,关键看素质"

故事一:"纸鸢上青天,一去三千尺。"风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如今成为了云和人寄托对文明追求的载体。今年4月,云和举办了一场"放飞文明"风筝比赛,在全民同乐的同时,也营造出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云和县实验小学王子同学制作的"国粹之舞"风筝,两副京剧脸谱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放飞希望、传承文明"表达了小朋友的心愿。

记者观察:创建示范文明县城,不能成为政府的"独角戏",更应吸引广大市民参与进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群众才是创建的主体。云和县委、县政府设置了一批有特色的载体,开展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全县人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热忱。

在"我为城市洗把脸,扮靓山水童话城"活动中,云和万名市民走上街头,用铁锹、锄头、夹钳等工具清理垃圾,对环境卫生进行彻底的大清扫。他们中,有干部职工,有普通市民,也有外来务工者,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云和城越来越清洁美丽。在"文明与我同行"大型群众猜谜活动中,6000多条与文明礼仪、北京奥运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谜语,吸引了数千名市民参加。人们在享受有奖猜谜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文明礼仪也深入人心。

今年6月起,国家实施限塑令,禁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云和则相应开展了"送你一个菜篮子,还大家更多绿色"活动,有力地减少了白色污染,宣传了节约环保知识。此外,"爱我家园、共建文明"大讨论,"万人行动别陋习,万束鲜花扬美德" 等活动,同样深受市民欢迎,应者云集。市民的创建热情,在参与中得到凝聚,在分享中得到滋长,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故事二:"小伙子,把车子停到停车位上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在云和县新建路上,一位青年男子听着朱芝武老伯的话,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并忙不迭地将自行车推到划定的停车位内。朱芝武是云和县夕阳红老年协会的一员,去年他和协会400多名会员参加了"夕阳红文明使者"督导队。每天他都早早地戴上红袖章上街,东瞧瞧、西看看,哪家店铺把垃圾扫了出来,哪个行人闯了红灯。他都要上去管一管。"我们老人讲话还是有分量的,年轻人都听我们的。" 朱芝武自豪地说。

记者观察:创建省示范文明县城的考核标准中,软件指标占了近70%。只有市民的素质上去了,城市才能折射出"真、善、美"。云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时代新人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在机关、社区、学校三块阵地,云和广泛开展文明礼仪"三进"活动。其中,在党政机关开展了公务礼仪、政务礼仪教育,突出抓好电话礼仪、接待礼仪和社会礼仪的规范;在学校开展了校园礼仪教育,突出抓好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倡导校园文明,着力规范师生之礼、同学之礼、家庭之礼;在社区开展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教育,突出抓好革除随地吐痰、乱丢烟蒂、乱扔垃圾、闯红灯等陋习。

对于云和城区4所小学、近7000名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除了要戴学生卡外,还得戴上"文明出行卡"。路上如有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违反交通规则行为,执勤交警就在上面记上一个哭脸,如果小学生对违反交通规则的市民进行劝导,则加上一个笑脸。江滨小学的李红老师告诉记者,自从文明出行卡发放以来,同学们在路上更加遵守交通规则了,他们之间还会经常比较谁得的哭脸少、谁得到笑脸多,对不文明行路现象竞相劝导。

目前,由老年协会的老人和部分中小学校学生组成的"文明使者"督导队,经常活跃在街头,参与城市管理,他们对城市的文明现象、好人好事进行宣扬,对不文明言行进行督导劝阻,通过他们的带动、感染、教育,增强了市民文明意识的形成。

故事三:云和县城环宇路上,有几家早餐店。每到早上,不少市民都会纷纷来到这里就餐。由于上班赶时间,经常有人不小心把用过的纸巾等物品散落在地上。"您先走,我们来打扫。"说话的是附近海军推拿店的员工。他们每天都会带上扫把、铁钳,自发地来做清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员工都不是云和本地人,来自湖南、河南、江西等外省。"云和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来工吴海龙说。

记者观察:云和是一个小县,全县总面积984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1.09万;云和又是一个大城,全县有5万多人口和近3万外来人口聚集在县城。文明云和,不单单是土生土长本地人的事情,更是与千千万万"新云和人"密切相关。如何实现新老云和人和谐相处、共享文明,是云和县委、县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

云丰乡张家地村村民梅永庭,是云和第一批实现下山转移的农民。几年过去了,他在县城办起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玩具厂,购置了商品房,买来了小汽车,不仅鼓了自己的腰包,还带动了很多村里人下山脱贫。梅永庭告诉记者,为让外来务工者和本县搬迁下山脱贫的农户都能过上和谐平安的生活,该县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云和县政府专门发文规定,在入学问题上,进城农民、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享受同城待遇。此外,云和各乡镇还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乡干部主动当起了"代理家长",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今年26岁的贵州人吴安平在云和已经呆了8年了,他从事的是云和的木制玩具行业,如今,他把老婆也接到了云和。吴安平说,他身边许许多多来自贵州、江西、湖南等地的木玩打工者纷纷都选择在云和安家落户,因为云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与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觉安心和可靠。

三个变化看城市:

"创建不是政绩工程,要让百姓受益"

变化一:近90%的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到2007年底,云和全县共有900多家工业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约占全县工业企业90%。

变化二:6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目前,常住人口已达5万,暂住人口近3万;近85%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全县形成了小学"一乡(镇)一校"和中学基本集聚县城、高中集聚县城的办学格局。

变化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4%,云和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全省唯一一座一类水源保护区就在云和。

记者观察: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云和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不是作为一项炫耀的政绩工程,而是受益百姓的民生工程。正如云和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丁绍雄所说,"创建不仅要拿牌子,更要得民心;不仅要得高分,更要让老百姓得实惠。"

云和县新华社区的汪金谷老人,年过八旬,孤身一人。可他却笑呵呵地逢人就说,"谁说我没儿没女,我的儿孙却有一个排那么多呢。"老人所说的"儿孙一个排",指的是云和二中的"文明使者"。他们利用节假日,定期到老人家里给他到扫卫生,洗衣做饭,还陪老人聊天。老人常说,坐着摇椅,晒着太阳,看着孩子们围着自己说说笑笑,就是晚年最大的福分了。

福分是什么,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居民幸福指数。前不久,云和县文明办对创建省示范文明县城城市突出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万份,回收7400份,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创建的认可度达97.5%。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礼记·大同篇》对和谐社会的构想。眼下,云和人正在擎起欠发达县市精神文明创建的灼灼火炬,走在通往和谐家园的宽阔大道。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燕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