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鄂温克草原
2008年09月02日 17:36 】 【打印

二、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硕果丰厚

1、造林绿化工作持续推进

全旗人工造林面积累计13.55万亩,义务植树200万株。其中,"十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3.67万亩。2002年-2005年,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9万亩。草原、山区区域性环境退化、沙化、恶化局面得到了根本治理。义务植树活动以"大会战"的形式在全旗各地广泛掀起,取得明显实效。"十五"期间,共有3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77万株。全旗共建成绿色通道50公里,建立各级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基地20处,总面积达12000亩。自治旗造林、绿化质量逐年提高,核定率、成活率、保存率稳定在较高水平,达到了省部级验收标准。

2、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加强

形成了健全的林业行业管理体系;健全了林业服务网络和执法网络;完善了森林火灾预防、监测预警和指挥扑救系统;完善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和防治方案;强化了林木良种繁育和种苗质量监管体系。构筑了旗林业局、基层林场、林区护林站和林区周边广大牧民参与的四级服务网络框架,自治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形成了规范、稳定、有序的工作格局。林业工作坚持依法治林,不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盗伐林木和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查处力度,有效的维护了林区正常秩序。林业局还坚持把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保护列为重要内容,年保护面积分别为120万亩、90万亩。森林草原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全旗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把火灾隐患、林木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3、封山育林工作实效显著

鄂温克旗1987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对全旗境内沙地上群团状、散生状、孤立母树状樟子松进行封育。封育面积从1987年的60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55万亩,樟子松成林面积达41万亩多。从育林效果上看,封育樟子松林是一项投资少、时间短、效益高的育林手段。

4、草原防沙治沙工作强劲有力

我旗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将草原防沙治沙纳入到全旗可持续发展重要议事日程。1981年,率先在锡尼河口治理流动沙地2万亩,取得了草原治沙的成功经验,为全旗全面开展沙地治理奠定了技术经验和措施方法。到1998年,全国第二次荒漠化普查结果显示,自治旗有沙地总面积571.5万亩,占自治旗土地面积的20%,经过几年草原防沙治沙和禁牧、休牧等措施,到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普查结果显示,自治旗仍有沙地总面积364.7万亩,占自治旗土地面积的12.7%,其中流动沙地4.7万亩,半固定沙地8万亩,固定沙地192万亩,露沙地160万亩。为有效遏制草原沙化,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自治旗"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08年基本消除沙害,实现无沙害旗县的奋斗目标。2006年是第一年,也是草原防沙治沙力度最为强劲的一年,在经费投入、治沙面积、灌草配比和组织人工、作业时间几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截止当年7月底,累计投入治沙造林经费700万元,使用灌草种子20万公斤,完成沙地治理6万亩(其中流动沙地治理2.7万亩,半固定沙地治理3.3万亩),组织一线治沙造林工人310人,作业期长达32天。2007年全旗上下再接再励,苦干一年,有效治理沙地面积3.3万亩。从1981年到2007年,林业部门累计治理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14.16万亩。

三、林业建设发展中取得的荣誉

2000年-2004年连续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林业生产建设封山(沙)育林、林业生产建设、人工造林先进单位;2003年被授予自治区级林业建设先进单位、林业工作综合奖;2004年荣获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级野生动物保护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被评为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工作先进单位。


(四)水利


鄂温克旗的水利建设始于1957年,党和国家针对牧区人畜饮水主要靠天然水源和部分土井,遇到冬季多日无雪或积雪少时,就有牲畜因缺水而死亡的状况,开始在缺水草原投资建设机电井、筒井等水利设施。

自治旗刚成立时期,广袤无垠的无水草原,牧草长势繁茂,但由于得不到开发和利用,极大的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广大牧民大都游牧在河流、湖、泡周围,人畜饮水全部取自河泡,水源质量令人堪忧。

为保护广大牧民健康,改变人畜饮水现状,开发利用无水草原,鄂温克旗于1965年成立打井队,由国家投资、牧民无偿受益建设牧区机井。当时都是人工挖井,土井以木做井壁,最深只有30多米。随着自治旗经济和畜牧业发展要求,1975年成立旗机械钻井队,国家投资配备机械钻井设备,国家下拨一台国内最先进的黄河牌钻机和9台汽车,其中1台油槽汽车,组建了四个机台,摆脱了人工打井的落后方式。机井有机房、水泵、水箱、水槽等配套设备。

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启动了人畜饮水"380"水利工程建设,人畜饮水"380"水利工程建设是开发东西部区水资源计划,解决380万人口和1000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从1996年到2000年末,我旗"380"工程累计打供水基本井36眼,开辟缺水草场720平方公里,解决1332人和5.5万头(只)人畜饮水问题。

2000-2005年,国家实施了"国家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这期间我旗共实施5处人畜饮水管道供水工程,24眼供水基本井,工程总投资1227.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01.44万元,群众自筹301.43万元。供水工程,供水基本井共解决2153人、16968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共完成输配水管道50.81公里,新打水源井4眼,建泵房4座271.5平方米,配备了相应的水处理设备。

鄂温克旗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始于1998年。1998年,呼伦贝尔市水利局将呼盟牧区"百户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中50户的建设工程分配给鄂温克旗,项目区因地制宜分阶段完成了该工程项目。该项工程主要分布在鄂温克旗海伊公路的80公里奶牛带和各苏木乡镇,开辟了水源并配置了可移动式喷灌设备50套,开辟节水饲草料基地10200亩。

2000-2005年,我旗共完成了3处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新建节水灌溉面积6210亩,总投资443.099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投入270万元,地方匹配套88.079万元,牧民自筹资金85.02万元。

据统计,"十五"期间,我旗节水灌溉面积达62060亩213处,总投资1661.599万元,其中国投736万元,旗政府投资88.079万元,企业投资420万元,牧民自筹417.52万元。为广大牧民发放了100亩移动喷灌机30套,200亩移动式喷灌机24套,约合人民币34.2万元。

目前,鄂温克旗的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区经过灌溉的饲草产量是没灌溉饲草产量的2-3倍,是天然草场产草量的10-15倍,是退化草场的30倍,项目区的建设,提高了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了稳产、优产、高产。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把牧民从传统畜牧业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大片的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走上了建设养畜的道路,实现了保护草原、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达到草场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实施,使畜牧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牧民自觉发展节水高效畜牧业,加快了全旗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燕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