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鄂温克草原
2008年09月02日 17:36 】 【打印


一、经济建设


(一)畜牧业


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畜牧业一直是自治旗的基础产业。1958年自治旗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经过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革,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几代鄂温克族牧民和其他兄弟民族牧民一道,认真贯彻党在牧区发展畜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依靠科技进步,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治旗的畜牧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一、自治旗畜牧业发展历程

1947年至2005年,在近60年的时间里,自治旗的畜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7-1957年,是传统粗放型畜牧业发展阶段。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党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畜牧业生产,根据牧区的阶级结构、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在牧区稳步地进行民主改革,大力扶助贫困牧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同时党和政府提出改善牧区居住条件,提高牧民健康水平的建设方针,深得牧民群众的欢迎,为牧区人口兴旺,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党和政府提倡推行了牧民之间的劳动互助。当时原锡尼河苏木的鄂温克族、蒙古族牧民自愿组成了11个常年互助组。1956年,随着全国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全旗建立了24个牧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户数达982户,占全旗总户数的61%。1958年8月1日,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全旗大小牲畜140202头(只),其中牛37475头,马11706匹,绵羊78964只,山羊11479只。

第二阶段:1958-1978年,是全旗传统粗放型畜牧业向建设养畜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即被动抗灾阶段。这一时期,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牧民群众全部被组织到集体所有制组织即牧业生产队之中,同时也开始了向定居放牧过渡。生产队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这时部分生产队修建牲畜棚圈、打井、种蔬菜、种饲料、饲养家禽、搞多种经营等,同时,还建立了12个文化中心,活跃了集中起来的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牧民社员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快的提高;同时受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平均分配和草原开发利用管理建设方面的"大锅饭"的负面影响,畜牧业生产并未能摆脱依附自然、靠天养畜的制约。1966年至1976年受"文革十年动乱"的破坏和干扰,全旗畜牧业生产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不少年份牲畜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亡的状态,无灾时能发展,见灾就减产,特别是受管理不善、产权不清、人心焕散等因素的影响,无人负责、私宰私售现象日益加剧,"大锅饭"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1978年牧业年度大小牲畜存栏450474头(只),比1958年增长310272头(只),增长221%;其中牛存栏52690头、比1958年增长15215头,增长40%;马存栏比1958年增加9197匹,增长78.6%;绵羊存栏352710只,比1958年增加273746只,增长333%;山羊存栏22779只,比1958年增加11352只,增长100%。

第三阶段:1979-1988年,畜牧业生产进入全面调整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旗畜牧业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逐步推行了牲畜大包干责任制,定额管理、比例分成、牲畜作价归户、固定草场所有权和使用权、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等项改革,建立了"人、畜、草、责、权、利"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牲畜作价归牧户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时无法发挥职能作用,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牧民自我经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经营管理、疫病防治、配种改良上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的问题,牧民不得不购置生产必需的牧业机械、机具,牛羊肉价值连年上涨,牧民宰杀、出售牛羊的数量不断加大,有人把母畜也卖了出去,仅在七年中牧民就出栏牲畜60万余头(只)。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危害,使畜牧业发展困难重重。在1984年一次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中就有7.4万头(只)牲畜死亡。1988年牧业年度大小牲畜存栏220931头(只),比1978年减少229543头(只),同比下降104%。1988年牧业年度,畜种结构的比例关系是:牛存栏数占大小牲畜总数的36.76%,马占6.98%,绵羊占49.7%,山羊占6.22%,与1978年相比,牛的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马的比重上升2.32个百分点,绵羊的比重下降28.6个百分点,山羊的比重上升1.12个百分点。1988年与1978年的牧业年度相比良种及改良种牛的比重上升49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羊的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以上数字说明,这十年全旗牲畜数量在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牲畜的结构趋于优化和合理,牲畜的品种和质量也都在发生质的变化,数量型畜牧业开始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

第四阶段:1988-1997年,自治旗畜牧业进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科学养畜与建设养畜相结合的轨道。开始逐步向传统畜牧业告别,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牧区双增双提"(增草增畜、提质提效)发展战略,针对自治旗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旗人民政府提出了立草为业、兴草兴牧的发展思路,畜牧战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模式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完善畜牧业服务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畜牧业生产布局,切实加大了草业开发力度,使粗放经营的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转变,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被商品化效益型畜牧业所替代,单一的牧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全旗牲畜头数停止下滑并稳步增长。1997年,全旗大小牲畜存栏460741头(只)。与1988年相比,大小牲畜存栏增加了239810头(只),增长了一倍;全旗大小牲畜的品种和质量发生了新的飞跃。牲畜头数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1.39亿元,是1958年的41倍,是1978年的13倍。

第五个阶段:1997年-2005年,全旗畜牧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产业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全旗上下紧紧围绕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畜牧业工作力度,鄂温克旗的基础畜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首次突破了百万头(只)大关,达到102万头(只),同比增长29.8%;牛存栏153416头,奶牛头数达7.5万头,牛奶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31.6%,出售商品奶13万吨,同比增长38.3%;马存栏19536匹,同比增加2462匹,同比增长14.5%;绵羊存栏732715只,同比增加177433只,增长31%;肉类总产量11885吨,同比增加1593吨,增长15.5%;出售绵羊毛一千吨,增长27.2%;出售牛皮35485张,增长2%;出售羊皮20万张,同比增加59464张,增长41.5%;牧民人均纯收入4781元,同比增加303元,增长6.7%。2005年与1997年相比,全旗牧业年度牲畜总数增加56万头(只),增长120%,提前实现了十年翻番的目标。其中牛存栏增加22175头,增长17%,绵羊存栏增长452312只,增长160%。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81元,名列全市农牧民收入的第一位,比1997年增加2285元,增长88%,为十年人均收入翻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燕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