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 鄂温克
2008年09月02日 17:27 】 【打印

2、祭敖包

敖包也称脑包、鄂博,蒙古语"堆子"之意,原是以石块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记,因为草原广阔无垠,故在游牧交界之所或在辨别方向上垒石为记,称之为敖包。敖包有盟、旗、苏木敖包,也有姓氏敖包和一家所祭的敖包。每个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日期。

敖包有用石头垒起的,也有用柳条围建的。鄂温克草原上的敖包形式大体一样,即在草原的高山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面分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其数目各地不等,有的单独一个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7个敖包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3个小的;也有的1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13个敖包群。中间的主题敖包为3层塔型阶台,上竖旗杆悬挂经旗(白绸子,书有梵文);各个小敖包只垒一层平台成为馒头型,上插树枝。在举行敖包祭典时,在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绸布条或纸旗,还在敖包与敖包之间用绳子悬挂很多五色纸旗或绸布旗。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夏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祭品赶来。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祭祀仪式上,主祭喇嘛坐在敖包前摆满供品的长方形桌子后,手数法珠,念念有词;两侧有两个中年喇嘛手持大型法号,其他喇嘛毕恭毕敬,跪在他的前边,牧民群众围跪在三边,面向主祭喇嘛。当主祭喇嘛发出祭祀开始的经令,法号奏出深沉粗犷的音调,众喇嘛和牧民双手作揖念咒。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祭品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撒向敖包……

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3、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是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育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的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胯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

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睾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

4、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鄂温克族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广泛征求了对鄂温克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意见。在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瑟宾"为鄂温克族节日名称,节日时间定为每年的6月18日。1994年6月18日,鄂温克族自治旗在巴彦呼硕敖包山,召开了首届"瑟宾"节庆祝活动。10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此后,每年的6月18日各地的鄂温克族群众都以上述的活动方式,欢庆"瑟宾节",组织开展传统的赛马、射箭、搏克比赛和抢枢、米日干车、赛骆驼、夺宝、布龙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赛事,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近几年,"敖包相会国际情歌节"也在6月18日同时举行,届时来自蒙古、俄罗斯等国的歌手同鄂温克旗本地歌手一起放歌草原。


5、抢枢

抢枢,也称枢体能(鄂温克语),是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人同自然搏斗中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

我旗的体育界人士和鄂温克民风民俗研究会共同研讨整理,赋予"抢枢"新的生命力,成为集体对抗赛项目,并制定了完善的竞赛规则。"枢"的规则是300-400克重、长30厘米的木棒。竞赛场地呈梯形,上下底边长15米、30米,两底边直线距离为48米。比赛分男子组和女子组进行。上场比赛人数每队7人,比赛时可用推、拉、挡、摔等动作,但不准在对方腰部以下使用任何动作。场上队员的礼节、服装、场地器材的要求,得分标准、竞赛办法、裁判方法等细节都有详细的说明。每年的瑟宾节、冬季那达慕上都有该项目的比赛。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燕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