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早期西方殖民者为何在沿海抢猪远多于抢钱?


来源:冷炮历史

   近代开始后,很多早期的西方殖民者会远涉东南沿海地区。他们亦道亦商,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发生转换。但让人非常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为追求财富而冒险的人,居然经常只打劫沿海村落的猪。相

 

 

近代开始后,很多早期的西方殖民者会远涉东南沿海地区。他们亦道亦商,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发生转换。但让人非常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为追求财富而冒险的人,居然经常只打劫沿海村落的猪。相反,对于抢钱却并不十分在意。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

 

 

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


其实,所谓的要猪不要钱现象,基本上都发生在17世纪中前期。也就是早期的荷兰人,才会比较多的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在更早之前的葡萄牙人,要么尝试走外交路线,要么直接与沿海走私商人抱团,行为比较克制。最早两批带有官方外交使命的船队,要么接受过明朝官方的招待,要么没有机会登岸。打劫人生地不熟的沿海村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他们获得了澳门作为落脚点后,这种给自己惹麻烦的事情就更无动机可言了。

 

 

早期在东南沿海和日本活动的葡萄牙人


到了清朝中期开始占据优势的英国人,因为船队规模与体量的巨大,已经不再需要这种沿岸的小打小闹。当时他们的船队从印度和马六甲航行到广州,大量进口货物,并可以在澳门与广东的十三行落脚。根本犯不着去村舍里打劫肉猪。哪怕是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中,英军都经常直接用货币购买的方式,在沿途获得补给。很多人甚至还乐于进行这种有利可图的“小买卖”。

那么,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为何热衷于其他人都懒得干的抢劫呢?我们需要从几个时代背景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珠江口一带活跃的英国船只


首先,在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普通人家里真可能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虽然马可波罗时代的很多作者,都忽悠说大汗的土地上遍地是黄金。但等到西方航海家抵达东方后,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仅如此,他们或许还发现,曾经有天主教传教士和阿拉伯旅行家记录的繁华都市,都已经大不如前。这就和后来的俄罗斯探险队在中亚时候遇到的情况一样。一些14-15世纪记录中的贸易大都会,在19世纪已经沦为大号农村。

 

 

马可波罗时代的繁华 在哥伦布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在明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海禁都是被严格执行的。虽然地方上偶尔会出几个搞走私的海商集团,但都要躲在较为隐蔽的无人岛和峡湾中活动。对于不熟悉海况的荷兰人来说,还很难发现这些临时据点。那些可以有点官方朝贡贸易的口岸,比如广州、福州、宁波.....对于漫长的海岸线来说,实在是比例太小了。

由于民间贸易被几乎全部压制,过去主要靠海洋经济吃饭的地区,就会陷入贫困。受其影响,普通人家里没有赤贫,已是万幸。哪里能有殖民者希望发现的真金白银?哪里会有香料等贵重商品?

 

 

荷兰使节在紫禁城


荷兰人早期东来的时代,大宗的茶叶与瓷器贸易都还没有形成。即便是被发现一些,也被看做没有什么价值的普通货物。至于只能在明朝境内具备购买力的铜钱或者纸币宝钞,对于纵横四海的东印度公司商人而言,也是毫无意义。

其次,荷兰人早期在亚洲是非常缺乏稳固基地的。他们的船队往往从欧洲的本土出发,绕过麦哲伦海峡或好望角,直抵南洋。但在亚洲,他们会时刻遭遇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势力的攻击。好不容易获得了在苏门答腊岛上的基地,也和远东有极大的距离。

 

 

荷兰人在远东长期缺乏可靠的基地


这就让船上的补给品异常稀缺,让船员非常需要在任何落脚点都获得农副产品来作为食物。

当然,由于海禁政策与明朝当局的拒止策略。西洋商船在沿着海岸线前进时,缺乏可以作为稳定补给点的地方。抢劫就随时可能发生。尤其是晚来的荷兰人,往往只是准备在亚洲捞一票就走人,和之前的葡萄牙人和后来的英国人的心态都不一样。他们与明朝沿海的地方势力,也没有建立交集。很难联系到各种“倭寇”给自己换点补给品。

 

 

猪本身目标大还跑得慢


这并不是说其他肉类他们不要。比如放着家禽和牛羊不抢。但相对而言,猪的目标较大,容易捕捉。在没有大规模集中饲养技术的古代,家禽往往是散养状态。而且它们肉的利用率也远远比不上肉猪。加之沿海贫困后的牛羊数量有限,还容易被村民驱赶。就只剩下跑的最慢的猪了。恰逢猪的大规模饲养,就是从明朝开始才逐步普及的,基数方面有了保障,不怕找不到。

这就是早期西方殖民者,尤其是荷兰人爱抢沿海居民肉猪的原因。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