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抗战中国民党士兵每天只有9两米 吃得不如日本军犬


来源:凤凰历史

不用说和日军士兵相比,国军士兵和日军的军犬比都黯然失色。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成年军犬,每天的食物标准包括大米150克、麦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鱼400克、盐10克,还有其它几种口粮搭配。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战斗期间,国军陆军士兵的伙食状况,更加惨不忍睹。

一线作战的伙食有两种,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

他们的应急伙食,通常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后来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炒面。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

为了便于携带,应急伙食一般只有两三天的量,战争一打起来没日没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随身口粮根本支撑不下去。只能是后方的炊事兵烧好了饭,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因为日本炮火极为猛烈,伙夫通常只能趁着黄昏送一次饭。

而关键的一线激战中,国军后方经常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送饭的就算不要命,也上不来。著名的万家岭战役,到处都是战场,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一顿饭送上来,甚至得一两天时间,到了前线士兵手里已经发霉变质了。

在送饭的路上,倒下了许多炊事兵。做饭也很危险,日军飞机专盯着炊烟定点轰炸。

如果驻扎在后方,每月可以有一两次改善伙食的机会。当然不是每个人分肉,而是都切碎了,扔进菜汤里,每人一勺,运气好的也只能分到几块碎肉。

当然也有例外。大名鼎鼎的远征驻印新一军和新六军,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野人山战役之后,剩余部队享受了英美配给的后勤和装备,普通士兵每餐有一个牛肉罐头,两包麦片,一包饼干,一包茶叶,一包香烟,一颗维生素C片。

不过,新一军新六军刚到印度,领了口粮,有几个士兵猛吃了一顿压缩饼干,结果一喝水急性胃扩张,差点儿送命。

美国医生给救活了,问他们为啥一次吃这么多?这几个国军士兵回答,从来没吃过饼干,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饱,觉得好吃就拼命吃。

有句话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前线士兵吃不饱吃不好,后方的国府和国军高层却夜夜笙歌,他们对军事物资的贪腐克扣程度,完全当得起“喝兵血吃兵肉”。

此外,当时的国情也实在太糟糕。1928年蒋介石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国民政府年年拿出90%的财政养兵,也不过是维持了200万部队。抗战爆发后,士兵人数年年激增,最多时有400万。

兵越来多,钱却越来少。日军封锁了民国全部的海陆贸易,导致国府财政收入的主力关税不复存在。更残酷的是,武汉会战后,全国70%的产粮区落入日军手中,国军只能依靠西南、西北几个传统穷省供粮。能保证士兵每人每天6两米,已经是国府当时能调度的一切力量了。

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同样缺衣少穿,但因为做到了军队上下同甘共苦,并且在根据地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成功在绝境中生存了下来。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有不少国军士兵主动投降,除了跟着国民党看不到未来,更多的想法,也是为了一口吃的。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