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史上真实的陕西女首富周莹和“赵白石”有何交集?


来源:光明网

经过翻查史料,笔者发现,电视剧中作为泾阳县令的赵白石,应该算是一位虚构的人物,综合了很多人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支撑,也是在史料中可以证实与周莹有关联的是两度担任泾阳县县令的涂官俊。

周莹接管吴家家业后作出的第一件善举,就是整修现存的泾阳县文庙,光绪十一年(1885),周莹捐银四万两,独立重修文庙,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知县涂官俊为之立碑亭为文记事。

柏堃《泾献文存》中有《涂邵卿重修文庙碑记》,其中记载:“婿妇吴周氏承公及夫遗愿,携子来请独力捐修。耗银4两有奇,从1885年至1890年建成。规制完整,巍峨壮丽,轮焕一新。”这个涂邵卿就是泾阳知县涂官俊。

涂官俊重视教化,有心重修文庙,但“道谋弗成”。而周莹慷慨促成此事,至此,才有了二人的关联。

此后,周莹还有过多次善举,《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三十六中记载,1891年,泾阳吴周氏捐银5000两,各属官绅共捐凑银1万两,助刊书籍。

但真正让周莹暴得大名的是她与慈禧太后的关系。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7月21日,慈禧挟光绪皇帝逃离北京,9月4日抵达西安。适逢西安灾荒,慈禧的开销很大,陕西巡抚端方向富商大贾劝捐募银。

《泾阳县志》记载,周莹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响应,向西狩西安的慈禧太后“助舒国难”,进贡白银十万两以及无数珠宝古玩。因而,得以“诰封二品夫人,死后追赠一品夫人,御笔亲书‘护国夫人’金字牌匾”。不仅如此,周莹还被慈禧认作干女,“今后出入宫廷,勿须通报,若临面驾,可免行大礼。”

在慈禧太后生日之际,周莹给这位干妈妈送去很多珍贵的礼物,其中就包括现存陕西省图书馆的豪华屏风。1901年8月24日,慈禧与光绪离开西安返京,因周莹进贡的屏风体大厚重,携带不便,被留存在南院门总督府(即今陕西省图书馆“亮宝楼”)。

再看涂官俊。涂官俊为官数十年,基本上都在陕西度过的,他先后担任过富平、泾阳、长安诸县知县,终生也不过一知县。然而,这样一个知县却并不简单,他精通作为县官要有“三板斧”。

根据《清朝通典》职官志记载,县令,“掌一县之政令,平赋役,听治讼,兴教化,励风治,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厥职而勤理之。”也就是雍正所说的“州县为亲民之官”,必须要有“三板斧”,征收赋税、治听讼狱和教化风治,乃是其三项基本任务。

先说征收赋税。史籍中并未记载涂官俊征收赋税的情况,但是却重点记载了他如何兴修水利,《清史稿》称涂官俊在任期间劝农桑,兴水利,成稻田数百亩。陕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是国之命脉,古代的赋税也主要来自于农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本质上就是涵养税源,保障民生。

不仅如此,涂官俊还重视井灌。汉武帝时修的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注入渭水,是陕西特别是泾阳县的一大水利工程,到清代称龙洞渠,年久失修。涂官俊倡言开濬白渠,许多人认为这一工程巨大,困难太多,但是涂官俊却毅然决然要做好这件事。通过他的努力,这条白渠由梯子关而下,水量增加三分之一。之后,他又在清冶河畔修复废渠二条,凡水到不了的地方,他都劝百姓凿井以济之。先后增井五百有馀,从此无旱忧。井灌是解决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缺水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在涂官俊的努力下,泾县不再害怕旱灾。

与此同时,涂官俊为确保灾荒之年百姓无饥饿,还多方劝民备荒。涂官俊认为,积谷备荒,莫善于年出年收。他亲自下到各乡劝谕捐谷,严定收放之法,民感其诚,输纳恐后,仓皆充实。史载,1893年,遇旱荒,全活凡数万人。

再说治听讼狱。《清史稿》称他“躬巡阡陌,与民絮语如家人”。这种做法,就是“体问风俗”,换言之,就是微服私访。涂官俊官位不高,属于史籍中典型的循吏,而在循吏看来,听讼本身就是“亲民”的一种方式,古人说过“亲民在听讼”。

涂官俊初到陕西,就“清积讼千馀,庶政以次规复,期年而改观。编保甲,捕盗贼,地方靖谧”。在他的家乡江西东乡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他除暴安良的故事。泾阳境内有一名叫窦怀珍的恶霸,纠集黑恶势力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群众对他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一次,因一件小事,窦怀珍竟然将一农民的双脚砍下。涂官俊得知消息后顶住各种黑恶势力的威胁,将其抓捕处决。

三说教化风治。相对前面“二板斧”,教化风治往往容易被州县官员所忽略,被视为不关痛痒之事。乾隆时将教养百姓视为统治的核心理念,他连续发谕旨,强调地方官员要力行“教养之实政”。乾隆指出:“谕为治以安民为本,安民以教养为本。”涂官俊对地方文教颇为重视。前文所说他重修泾阳文庙,旨趣亦在倡导文教。史载,涂官俊“立宾兴堂,置性理、经济有用之书,日与诸生讲习。增义塾,定课程,亲考校之。凡有利於民者,为之无不力”。宾兴堂是文人书生聚会场所,隋唐以来的科举时代,仿古乡饮酒之礼,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叫做“宾兴”,后来宾兴堂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书生文人及官员们互动的活动场所。涂官俊还在当地建书院,亲自为诸生授课,增开义务教育,亲定课程。这一系列举措对当地的文教风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板斧”奠定了涂官俊这位爱民县令在民间的口碑。涂官俊于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二病故。重病期间,仍强起治事,捐俸千金以恤孤贫。出棺安葬时,沿途四十里士民设堂路祭,在县城、云阳等地建涂公祠奉祀。至今,在江西他的家乡仍然以他为荣。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