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一开国上将”萧克为何爱自比东汉“大树将军”


来源:人民网

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挡,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

核心提示: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挡,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

萧克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吴志菲,原题:百岁将星萧克的多彩人生

由于自己从小便爱读书,并尝到因家境贫寒而不能上学的苦楚,萧克把一腔回报桑梓的拳拳赤子情,全都倾注在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上。

1998年,为了参加湘南起义70周年纪念活动,91岁高龄的萧克回到家乡嘉禾县小街田村,这是他继1981年首次返乡之后第三次回来。看到村里孩子上学难,他就多方牵线搭桥,促成3位香港实业家捐资25万元建成了小街田希望小学。同时,为了给孩子们增添精神食粮,萧克还向县图书馆捐赠了万余册图书,整整摆满了五六个大书架,县图书馆为此专门设立了“萧克捐书专藏室”。

“离家半纪经百战,至今耄耋始还乡。全村老小倾家出,季子归来无锦裳。”这首名为《还乡吟》的诗是1981年12月,萧克离家54年后第一次回家乡时所作。那次,萧克让司机在村口停车,自己摘下帽子,步行进村,他深情地说:“我是回家,不是来视察,是一个人民的儿子回故乡。”一边走,萧克还一边指着路边的房子辨认那是谁家,虽然已分别半个多世纪了,可他依然对每一家记得清清楚楚。看到前来迎接的村民,萧克用乡音大声打招呼:“你们好,大家都好哇!”他还特意走到村里的水井旁看了看井,说:“这样的井,水不行,要改造。”1988年,老人第二次回来时,还召集村民在一块空地上开了个会,号召大家:“要勤劳,把事情做好,地种好……”

萧克关心家乡子弟的成长,关心家乡的发展,但对自己的亲属,却要求十分严格。第二次回家乡时,萧克和亲属们围坐在一起吃中饭,桌上的菜只有酸青菜,主食是南瓜稀饭,可萧克还是勉励亲属说:“在下面好好做,虽然很辛苦,但有饭吃。”有一年,一个侄儿的孙女想当兵,体检时个头矮了一点儿,他们抱着一丝希望找到萧克那儿,萧克的儿子知道后说,老爷子是不会让走后门儿的,我们不能坏了规矩。

严格要求亲属,严格遵守组织纪律,这是萧克行事的一个原则。其实,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萧克本人就是一个遵守组织纪律、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的典范。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时年授上将军衔55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1人。前10名上将名序排列依次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虽然萧克名列第一,但无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萧克担任过的职务却不逊于任何一员大将。当时很多人认为按照萧克的资历和功勋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为他抱不平。萧克对此却很坦然,他说:“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并随兴谈起了一段古人佳话: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挡,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萧克宽广的胸怀和高风亮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克组织观念非常强,一直被熟知他的人传为美谈。由于需要,萧克曾多次被调动工作,从无怨言。1936年9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命令萧克代替生病的王树声出任三十一军军长,攻打胡宗南部。10月20日,红军长征结束4天后,萧克正式赴任。有人背后议论“这个萧克不动脑筋,他们六军团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放着副总指挥不当,去当军长”。萧克对此毫不理睬。至此,萧克成为极少数在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都工作过的高级将领。抗日战争开始后,萧克任八路军一二○师副师长,在八路军师级以上的高级将领中,他依然是最年轻的。后来,他又调任挺进军司令,实际上麾下没有多少兵马,可他照样欣然接受,干得有滋有味。

1958年,全军开展“反教条主义”运动,萧克被打为“反党集团核心”,调任农垦部副部长。1968年1月,解放军“支左小组”进入农垦部开展“大清查”,萧克再次被隔离审查。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在1969年12月被安排去江西永修的“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和再审查”。永修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山里的冬天特别潮湿阴冷,冻得实在受不了,萧克就用跑步、劈柴等方法来取暖。尽管萧克身处逆境,但他那重原则的个性一点也没变。当时有许多专案组来找他调查核实有关材料,他总是实事求是地有啥说啥。

当地山民并不把萧克当“改造对象”看待,反而主动与他聊天拉家常,孩子们也很喜欢他,要他抽空讲红军和长征的故事。身为开国上将,萧克没有一点架子,而且还很喜欢与群众交流,不论是二三十岁的青年还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萧克都跟他们谈得很投机。

1972年1月16日,组织上通知萧克回北京工作。临走时,他将自己在“五七”干校当木匠、油漆匠时做的凳子、桌子甚至笨重的木工凳都带了回去,一直舍不得扔掉。他常说那是他在江西那段特殊岁月里的一个永久纪念。此后,云山垦殖场的干部群众还经常到北京去看望他,找他叙叙旧。他曾对门卫说,只要是江西的人来找我,就马上通知我。

“我早已经把江西看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每当谈起江西,萧克总是感慨万千地这样说道。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我对江西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我最早参加战争(北伐战争)是在江西,参加八一起义是在江西,在井冈山时期跟着朱德、毛泽东打游击还是在江西,我指挥红军游击兵团作战的主要地方还是在江西……可以说,在我此身的革命历程中,江西是我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和一名军事指挥员的起点。江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我留恋,江西的父老乡亲多少年来总在我的梦中萦绕。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一想到江西,便会从心底涌起一股乡土般的恋情……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