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老知青忆:豆地里胀死一头牛 七个人吃光所有牛肉


来源:凤凰历史

嚼着美味的牛肉,喝着自酿的够劲儿的白酒(好像70度左右),边吃边侃,不知不觉这头牛就进入了七个人的肚子。

核心提示:嚼着美味的牛肉,喝着自酿的够劲儿的白酒(好像70度左右),边吃边侃,不知不觉这头牛就进入了七个人的肚子。

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枫网,作者:佚名,原题:知青忆:豆地里胀死一头牛八个人吃光所有肉

1972年,对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来说,是个很糟糕的年头:雨,淅淅沥沥断断续续,时下时停,从麦收下到豆收,夏雨接上了冬雪。熟透了的大豆一行行齐刷刷站在大田里,等着人们去收割。然而康拜因自动的也好,牵引的也好,也只有望田兴叹的份儿。四个多月的绵绵阴雨,把黑土地完完全全浸透了。别说康拜因,就是那马力最大的、链带上套着防陷木的“斯大林-80”和“斯大林-100”,进地后也似泥牛入海。麦收时,两台“斯大林-100”愣是没有拽出一台陷在麦地的康拜因。在恶劣气候面前,机械显得那样无能为力;而人机动灵活的优势却得到充分发挥,“人定胜天”的作用也许在这时才能体现出来。于是,知青和老职工们穿上高筒雨靴,拿起最古老的农具——镰刀,向那一排排伫立在大田的大豆秧子挥去,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豆地最上面一层是薄冰,中间是水,水下面是不知深浅的烂泥。在这样的地里割豆子,应该是不多见吧。人算不如天算,谁知紧接着下了一场大雪,弄得人也束手无策了。未割倒的大豆仍立在地里,割倒了的躺在雪下,连影儿也看不见了。无奈,只好刀枪入库等大地冻瓷实再说。为防止家属捡拾大豆,连里派出人看护。但看的住人,却看不住那漫地撒欢的“野”牛群。

一天下午三四点钟,天津青年张卫生一头扎进机务排宿舍,气喘吁吁喊道:“司令(陶宗平外号)!北大壕豆地里胀死一头牛,要不要?”我们一听来了精神,问:“谁的牛?”“江滨的牛。”江滨是我连邻居江滨农场。“要!”我们答应得挺干脆。于是四五个人从家属房借了一个小爬犁,直奔北大壕而去,几个小孩尾随我们身后。一到目的地,果然看到一头半大的牛犊子躺在雪地里,肚子鼓鼓的,而且尚未冻透,看样子刚死不久(牛吃了大量豆子再吃雪,必胀死无疑)。旁边一群它的同伴仍在那里不知餍足地吃着。我们把死牛抬上爬犁,四五个人竟拉不动。没办法,只好解下绑腿(冬天出门,怕雪湿裤腿要打上绑腿),从牛群里牵出一头老实的母牛,套上爬犁,连同那群牛一起赶回了连里。

我们把死牛放到马号里,待解了冻,扒了皮,掏膛去肚,至少有几十斤牛肉。我们来到老职工家,用大铁锅炖了满满一锅,一时香飘四室,人人胃口大开。在机务排大炕上,北京青年陶宗平、霍建中、冯自修,上海青年田国良、天津青年张卫生等八人,围着这盆充满诱惑的牛肉,吃得是狼吞虎咽,像多少年没吃过肉一样,那吃相实在上不了台面。嚼着美味的牛肉,喝着自酿的够劲儿的白酒(好像70度左右),边吃边侃,不知不觉这头牛就进入了七个人的肚子。为什么说七个人?原来陶宗平不吃牛肉,白忙活半天干看着,只好喝点酒。这一晚,真是吃掉了寂寞喝光了忧愁,也吃深了新北大荒人的感情。

再说那群江滨牛。当它们和我连牛群相遇时,竟势不两立地打起来,一直鏖战到天明,我们还浑然不知。第二天一大早,赶马车的老邹跑到我们宿舍喊:“快去看看,瞧你们干的好事!”我们迷迷糊糊地爬起来,穿上衣服跑出去一看,可不得了了,两群牛成了两拨残兵败将:有瘸了腿的,有折了犄角的,有的身上血丝忽拉的,却还互不服气,一个个怒目圆睁,哞哞叫阵,彼此水火不相容。看来“牛内无派”,也是“千奇百怪”呢!我发现受伤的都是公牛,母牛全部安然无恙,真是奇了!都说公鸡是“好斗的公鸡”,其实公牛又何尝不好斗呢!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