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储吉旺:踩在莎翁故居的楼板上我想起宁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储吉旺形容“踩在莎翁故居楼板上要提着一口气,格外小心”。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宁海——明代大儒方孝孺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的故里也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我在想,宁海也该有一百年、一千年之后依然能保留下来供人参观的人文景观。”

原标题:储吉旺:踩在莎翁故居的楼板上我想起宁海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03日 05 版)

刘思维摄 赵梦玫摄

在宁海人储吉旺心中,一个标准的“当代徐霞客”形象是: 不仅自己游山玩水享受旅行的乐趣,还要发掘景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享受自然风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储吉旺是宁海本地的企业家,已连续多年支持宁海县举办“5·19”宁海开游节相关活动。“这是在提高宁海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知名度。”这位73岁、长着一对寿眉的老爷子心里总认为,“我是宁海人,旅游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我想让更多宁海本地人和到宁海旅游的人开心。”

在储吉旺眼里,旅游对自己来说并不仅仅只是开心就够了,它更像是读一本“立体”的书。储吉旺习惯带着“课题”旅游,在他出版的11本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他到国外旅游写的游记。

翻看这些内容,跟看描绘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游记不一样。从这些透着质朴的文字中,你会看到这个在革命年代出生、靠自己一步步打拼奋斗拥有事业和财富的40后企业家,有着自己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期许。

伦敦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诞生地和逝世的地方。莎士比亚的故居在小镇的亨利街北侧,是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楼房。木结构的房屋框架、斜坡瓦顶、泥土原色的外墙、凸出墙外的窗户和门廓使这座16世纪的老房在周围的建筑群中十分显眼。

储吉旺形容“踩在莎翁故居楼板上要提着一口气,格外小心”。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宁海——明代大儒方孝孺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的故里也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我在想,宁海也该有一百年、一千年之后依然能保留下来供人参观的人文景观。”

“参观污水处理厂、农业机械博物馆,一个团18个人,至少有一半企业家都不愿意去,说这些破管子有什么好看,但我坚持去看了,而且觉得特别震惊。”谈及以色列旅游的见闻,储吉旺比划着向笔者描绘了管道源头散发恶臭的水,是怎样到了出水口却喷射出清澈晶莹的“净水”。

他惊叹于这些被净化的水被用于城市清洁等各种方面;各种不同类型,诸如金属、死牲畜之类的垃圾被分类、分解成粉末;我们的农民还留着辫子用牛犁地时,以色列就已经使用了拖拉机、打捆机等现代化农具……

“这是一个聪明被逼出来的国家。”谈到这里,储吉旺有些激动,“这些先进的技术出口不到中国,我们为什么不能逼一逼自己,把这些技术学来,变成自己的呢!”

其实,这个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年轻,说话会伴以大量肢体语言的老人之所以会拥有这个千人员工规模的企业也是被“逼”出来的,只不过是被他自己“逼”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的大潮席卷东南沿海城市,当时40多岁的储吉旺是宁海公交车站的站长。他觉得“这个工作没什么意思”,于是辞了公职,创办工厂。

果决、勤奋、眼光、时代潮流,一切刚好凑齐。储吉旺成功了,一步步做成了现在的如意集团。他的集团在家乡宁海,他笃信风水,他说,宁海有山有海,这叫“山海增辉”。

73岁的储吉旺到现在也一直保持着工作状态:出国谈生意,在公司开会、见客户,他没有丝毫退休的迹象。在他看来:“当老师就要死在讲台上,当战士要死在战场上,当企业家要死在工作岗位上,就应该这样。”

迄今为止,储吉旺已拿出近1个亿的资金用来做慈善。他说:“我的钱不用留给儿子,他自己的企业比我的还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员工福利的基础上,拿出一点钱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力没什么好提的。”

(岩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刘思维)

标签:旅游 景点 旅行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