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崔轶亮: 辽宁号的出现标志中国海军走向蓝水海军


近日,《现代舰船》主编崔轶亮接受凤凰网独家采访。 记者:最近,大量海军新舰艇、新装备服役,我们也看到大量新海军装备在建。您认为,与5年前相比,中国海军力量有什么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崔轶亮:这五

《现代舰船》主编崔轶亮(资料图)

近日,《现代舰船》主编崔轶亮接受凤凰网独家采访。

记者:最近,大量海军新舰艇、新装备服役,我们也看到大量新海军装备在建。您认为,与5年前相比,中国海军力量有什么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崔轶亮:这五年新装备涌现了很多,但我觉得最具深远影响的是两个。

最明显的变化恐怕在于辽宁号的出现,这是中国海军开始走向蓝水海军的最重要标志,因为有了航母就有可能为远海活动的水面编队提供防空保护伞,才能使编队具备持续作战的能力。新驱逐舰的服役显然可以让中国的航母编队更完善,更可靠。

另一个可以与航母出现相比的是海基核力量方面的变化,据外媒报道,中国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量产,并推测中国可能会安排核潜艇进行战备巡逻,如果这些报道属实,那么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因为它可能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对自己的艇和弹有足够信心了。

弹道导弹核潜艇最大的价值是执行二次打击,或者叫核反击任务,它是公认最理想的二次打击平台。西方国家习惯采用战备巡逻的做法,确保一旦遭受核打击可以报复,苏联海军开始也采用类似的做法,但到冷战后期,它的弹从靠近本土的近海已经能够覆盖对手全境,因此转而选择近海地形理想处建立弹道导弹核潜艇庇护区。中国海军距对手距离更远,且没有理想的地形适合建立庇护区,因为我认为采用战备巡逻可能是保持二次打击能力比较合适的做法,但这会对如何保护弹道导弹核潜艇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詹嘉宝]

标签:核潜艇 中国海军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