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核开拓者程开甲:回国前 玻恩叮嘱多买吃的带走


来源:中国科学报

程开甲,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理论物理、核武器研制与试验、抗辐射加固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

上世纪40年代末程开甲(后左1)与玻恩(前右1)、杨立铭(后中)在一起(科学报图片)

1941年,程开甲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他边教学,边从事科学研究。先后发表了《用等价原理计算水量近日点移动》《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以及与王淦昌教授合作进行的有关五维场的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在《剑桥哲学杂志》发表的《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一文,程开甲用量子力学证明了狄拉克方程在自由粒子条件下的正确性。此前,即使是狄拉克本人也未曾证明过。1944年,程开甲完成了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介子的存在,并计算给出了新介子的质量为205个质子质量。王淦昌对此十分支持,并推荐给当时在湄潭访问的李约瑟博士,李约瑟看了很高兴,亲自对文稿修改润色转交给狄拉克教授。狄拉克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使文章未能发表。因为相信权威,也就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后来,这方面的实验成果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当年粒子质量的计算值与实验所测基本一致,他对自己没有扭住不放感到深深的遗憾。但与李约瑟交往,开启了程开甲与国际物理巨匠面对面对话的大门。

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M.玻恩教授的中国学生。一见面,玻恩就要求他每天必须去他的办公室交流20分钟。玻恩还常让他一同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学到了许多先进知识,特别是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分歧,还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

1948年,在苏黎世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师兄海森伯就学术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连大会主持人泡利都无法裁判。当玻恩听到此事,非常高兴,跟他讲起自己与爱因斯坦长时间针锋相对的争论。玻恩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因而能对经典常规实施超越。这次谈话,让他终身受益。在玻恩那里,他选择超导理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先后在英国的《自然》、法国的《物理与镭》和苏联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5篇有分量的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超导电性来源于导带之上的空带中,布里渊区角上出现电子不对称的奇异分布。”

1948年,程开甲获得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由玻恩推荐,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从秀州中学到浙江大学,再到爱丁堡大学,程开甲一直沉浸在开明开放、中西融合的教育环境中,在名师名校的教育熏陶下,夯实了他日后成为一名科学大家的深厚底蕴。

[责任编辑:胡楠]

标签:程开甲 我国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