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新华网特稿:如何辨识当今天下走势
2007年07月29日 10:41新华网投票数: 顶一下  【

世界的合作与竞争

国际合作的表象使众多人士幻想,新兴大国能与发达大国顺利实现“共生”、“共荣”乃至“共治”,然而幻想总归是幻想,而现实仍旧是残酷的竞争。

二战后,国际合作的意识形态倾向明显,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合作争奇斗艳、交相辉映。但是,世界合作的主流还是美国主导的国际资本主义合作,尽管反复,但是总的看开展得比较顺利,如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IMF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增进多边经济合作上,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如此才有国际政治的相对有序、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

冷战结束后,随着重要政治壁垒的消除,全球化下全人类共同应对的各类重大问题(如资源环境、卫生健康、金融动荡等非传统安全)迅速凸显,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与深化。由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机制无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的挑战,美国霸权主义与单边政策又引发日益广泛的反弹,因此区域或双边合作方兴未艾。

但是,国际经济的总体态势依旧是竞争高于合作,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竞争贯穿着整个经济活动与决策过程。从一般产品、企业、产业、贸易与投资的竞争,扩展至科技、金融、规则与国家战略的竞争。由于国际资本的“股权”大小不等,国际分工的附加值高低不同,国际贸易的条件好坏有别,加上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规则,其垄断资本可以凭借“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坐享其成,更有甚者还通过发动金融恐怖袭击——制造金融动荡乃至危机吸取他国的财富。因此,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一端是贫困的积累,一端是财富的积累,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过去的50年里,经合组织(OECD)占全球人口的20%,却掌握了全球收入的80%。联合国报告估计,全球2%最富有的成年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50%最贫穷的人,仅拥有全球财富的1%。

全球一体化与民族化

“全球化”业已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被全球化了的“国际公民”疲倦地游走于国际之间,蓦然回首,发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全球“一体化”趋势在实践上有这样的正面佐证:商品的自由流动,使诸多穷乡僻壤都能感受到国际分工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物美价廉;资本的纵横驰骋,突破国家樊篱,把一个个孤立的国内市场纳入国际市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空前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走向联合,实行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甚至是人员的自由往来;昔日弥足珍贵的国家主权正在欧洲淡化,欧洲各国正摈弃独立而走向新的联盟;近年来,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使部分敏感的人们意识到“同舟共济”的共同使命,正努力共同携手来维护地球家园……

“一体化”趋势的有力反面佐证则是,“国际警察局长”——美国借用国际组织对一些其讨厌的国家进行制裁,就是人为将相关国家隔离于全球一体化之外,使其无法正常享受国际交往的好处。

即便可以列出更多的正反事实以证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无法颠覆全球的民族化的实质。商品以“国产”划分,人员以国籍来论,资本似乎无国界了,但是资本所有者依然有明确的国籍,资本所赢得的利润总是有着固定流向,而且当资本遇到流动障碍后,总是依靠特定国家的力量进行扫除。因此,资本所有者的国界决定了资本国界,财富积累的国界决定了资本国界。

当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们向国民畅想全球一体化伟大进程,描绘世界正走向大同时,发达国家却在它们的夕阳产业上加快构筑贸易与市场壁垒,制造越来越多的商品与人员自由流动障碍,在高新技术上往往不惜采取出口管制。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不断强化自身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领域(如服务贸易、金融资本等)的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发达国家在不断强化传统民族特色的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又培育出新的民族品牌,如法国的香水、德国的汽车、瑞士的精密仪器、意大利的时装、日本的电器、英国的金融服务以及美国的好莱坞、华尔街与高科技等等。新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活而有力地说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的应变与自变

在世界体系的函数式中,中国已经不再是个“应变量”,而是“自变量”。中国不仅应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正在改变着世界。

中国人习惯了谋定而后动,习惯了顺势应人。而如今在不知不觉中,中国以小竹筷拨动了世人心弦,中国民乐在世界舞台的欢快演奏才刚刚开始。

近现代以来,因为持久的积贫积弱,中国人逐渐养成了顺应世界变化的习惯。顺应世界潮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明智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命运不再由国际列强决定,但是中国依旧是一个“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旁观者。

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埋头苦干,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即便如此,中国人依旧习惯了世界是世界,中国是中国,中国教科书中的“世界史”不包括“中国历史”,“世界经济”也不包括“中国经济”。好像世界的变化与中国无关,中国的变化只是世界变化的一个“应变量”。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急速升温。“中国制造”、“中国因素”、“中国价格”、“北京共识”以及“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等等此起彼伏,蜂拥而至。昔日连中国政府的行为都很少能引起国际关注,如今中国企业、中国商品、中国资本的动向,甚至中国国民在国际上的举手投足,也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热议。

当中国人仍然习惯作为国际体系的接受者时,国际社会关注的却是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体系的“影响者”甚至“决定者”。中国已不知不觉地成为世界经济以及国际体系、秩序与规则的“自变量”。中国的变化正在引起国际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作用于中国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决策与行为。当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企业与公民,还没有清晰自身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时候,国际责任则扑面而来,而且难以规避。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在给予中国很多机遇的同时,也正给中国人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变与不变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江涌   编辑: 吴飞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