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战方能言和"
中国国防预算总额首度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成为今年年初备受关注的新闻。在3月间的"两会"上,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预算报告时说,2004年中国拟增加国防支出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国防预算总额比前一年增加9.6%,而2001年和2002年则各比前一年增加17.7%和17.6%。
但是,这种"温和增长"却引发了海外强烈反应。消息公布的24小时内,美联、路透、法新三大通讯社播发的相关稿件就超过百条,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媒体甚至指此举"给地区安全与和平带来不稳定因素"。
事实上,中国的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不到2%,低于全球平均值2.5%。相对于美国4887亿美元、日本422亿美元国防预算,差距相当明显。
国防大学的国防经济专家全林远,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建设投入变化曲线描述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防投入比例较高,随着1978年中央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军事建设服从经济发展思路敲定,8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90年代初中期,江泽民开始强调兼顾富国与强兵,国防投入逐步回升,最近几年提出军队要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投入上升幅度明显。
"20年前中央决定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是出于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但同时,投入的减少也的确制约了国防特别是国防科研的发展。"全林远说认为,这种大起大落的投入变动曲线,效益并不高。
显然,相对于复杂形势对国防建设的需求而言,中国国防的安全供给能力已显得不太适应。近年来,改"忍耐"为"补偿'的呼声持续高涨,人们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搭乘经济建设的快车,实现军队的跨越式发展。
中央的判断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 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非拉国家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
全林远认为,目前我军在整体上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阶段,如果不积极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就会给国家安全造成极大隐患,"甚至可能导致比当年义和团用大刀长矛应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还要惨烈的悲剧".
这位曾赴美国、日本研究国防经济的专家进一步分析说,提升国防建设投人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军事能力本身,而是旨在保障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和社会全面发展。
他说,今天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全球化配置的资源,实现国家的战略利益。而这就给作为经济建设保障力量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举能源问题为例,去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已达9000多万吨,其中65%来自中东,运输需要经过世界两大战略水道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军事力量能否在这些战略要冲有效保障石油运输畅通,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军事专家罗援说,和平崛起意味着不以战争为手段来攫取财富,这就要求中国必须有遏制战争的能力,遏制战争比打贏战争需要有更强的战略能力,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古语云,"能战方能言和",专家们认为,只有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才有可能延缓或避免战争,从而争取更长的和平建设的时间。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教研室副教授郭建军称,高新武器从研制、生产、试验、装备部队到形成战斗力一般需要10一15年的时间,周期很长。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尽早、尽快足额投人,确保急需的高新武器和"撒手锏"装备的研制、生产加快进行,并逐步装备部队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战斗力,以强大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威慑力震慑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