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专题 > 中共高层人事变动彰显政坛新象 > 分析评论 > 正文
“后三届”一代成长为中国政界中坚力量
2007年10月11日 15: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那个年代给予她最深刻的东西就是大胆思考

大胆思考、富有浪漫主义的理想和激情,秉承着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优秀传统,那是经历20世纪伟大变革的中国知识阶层所特有的品质。

徐伟新说,在77年、78年那样一个变动的年代上大学,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给予她最深刻的东西就是大胆思考。后来,她将这四个字引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受益终身。

“1976年粉碎四人帮,我们国家正处于徘徊期,中国何去何从?不知道。”那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年代。这样的困惑来自伟人的去世,老人家不在了,这个地球还能照样转吗?对于上世纪已经迷信惯了的那一代人来说,他们觉得中国的天就要塌下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中国有很多的问题,究竟怎么看,不知道。”

那是一种巨大的思考的动力。1978年考上大学的徐伟新决定读遍图书馆的书来寻找答案。但很快发现根本读不完,那么多的书怎么读得完呢。那就有选择地读,在几类书中,她感觉到马列最让人信服,“特别是《资本论》太厉害了,铁一样的逻辑,无懈可击。”一本《资本论》彻底把她征服,而且她觉得马列确实管用。以至于在她后来的的职业选择中,也将研究马列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任何人考虑现实问题,都不能够摆脱历史。中国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这么一个历史进程,强大的封建思想的惯性,以及后来对马列的教条化,所有这些东西,都严重束缚着中国人的头脑,却又不能给活生生的现实给出答案和出路,困惑由此而来。

“那个时候就感觉到,要摆脱束缚,去大胆思考。”思考什么呢?

先是思考世界。特别是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打开了窗户,打开了大门,看世界目瞪口呆。“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生活还可以这样,人们的流动还可以这样,人们还可以去自由地选择职业,完全不同,我们怎么可以让自己的思想禁锢在那个教条里面呢”?那个时候,终于知道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不光是伟人去思考的东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应该去思考。

再就是思考中国。“中国2000多年的停滞以及后来的落后和屈辱,然后又被新的个人迷信所统治,中国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路应该怎么走?”

还有一个就是思考自己。“思考我们的人生,我们该如何行动,以及在这样一个变动的世界潮流中,在一个变动的转型国家中,我们如何来定位自己?”

如果自己的定位想不清楚,世界和中国的问题不可能想清楚,三者一以贯之。“只有把个人荣辱,同整个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你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思考才可能是深厚的。”

刘德福的这一生

徐伟新的想法在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极具代表性,尤其在她先生刘德福身上。这几乎就是他这短暂一生的写照。

他们是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的同学,因为思想的相悦走到了一起。毕业后,他们俩结了婚。之后,徐伟新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一年后,刘德福追随而至。迎着改革开放之风,在那个前沿阵地,他们有机会尽快去了解世界,来帮助自身进行思考,甚至来改变他们已有的一些观念。徐伟新说,那三年时光,让他们受益终身。此后,两人始终能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和放眼世界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正是得益于此。

再后来,他们俩回到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只有在那里,对于中国的思考,才能更深刻,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才会更直接。”徐伟新说。

思考是一个起点,刘德福先生的《思考中国》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后来的东西都由此而来。“我们两口子这些年来一直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耕耘,就是希望通过思考来回答一些问题。”

思考也是一个川流不息的流淌的河流,于是又有了一度为党的高级官员必读的《落日的辉煌》,也有了后来的《中国大势》。

刘德福生前曾长期在中南海工作,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要保持思想的独立、自由和活跃不太容易。但为万世开太平的那样一种历史责任感,一直驱动着他去思考,并不懈地追求。有时候还表现出他天性里那种不顾一切的使命感。

“他在那个地方讲出去的东西,外界都很关注。他太有思想了。也因此差点离开那个地方,后来领导把他保住了,” 徐伟新从不掩饰对刘德福的赞赏和敬佩,敬佩他强大的思想张力,同时又担心思想的超前和活跃会给他带来麻烦。

在这一点上,徐伟新显得更理性些,她知道要掌握尺度,并有节制,懂得循序渐进。

她说,大胆思考很不容易,有很多的压力,甚至会涉及到个人的发展。她始终强调,在思考世界和中国的同时,必须思考自己的定位。如果对自己的定位考虑清楚,就不会为一时的烟云、荣辱所动,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观点。

虽然很难,但他们俩人一直没有放弃宏大的思考,刘德福也为此穷尽了毕生的精力。

在生命的最后,刘德福留下了《中国大势》。那是他在病榻上完成的40万言的书稿。2004年5月6日,他写下了该书的结语,7月20日离我们而去。在弥留之际所思所想的依然是国家的兴旺大业、民族的复兴大业。

《中国大势》是他耗尽毕生精力对整个社会全方位思考的结论。在《中国大势》里,他系统有力地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认识和对策,并指出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从一元社会到多元社会的“四大”根本转变,是中国摆脱落后、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的历史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长期的奋斗到底的决心。

徐伟新在后序里说,德福的思想是厚重而有时间张力的,也许过几年再来读,会更易接受。三年以后,她说,“现在看来都对的。”

她对他始终是最理解的,他们禀性相似,趣味相投,在思想、生活和事业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就像是一对“神仙眷侣”。于是,就连上天也嫉妒了。

即便留下了巨大的宝贵的思想财富,但刘德福的英年早逝,给她给世人也给整个国家都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朋友为刘德福送上挽联:生于思,殁于思,天公飞雨,思也无涯;人为真,理为真,英年作证,真亦永存。

这是刘德福一生的写照,影射的却是经历那一年代的整整一代人。

下一页    张悦:坚定推动水务改革的务实派

相关阅读:

改革将“后三届”推至幕前 成为经济改革的智库

解读中国“后三届”大学生:底层崛起的奋斗符号

悄然亮相政治舞台 “80后”首登中共最高会场

   编辑: 郑伦班
   十七大图集
十七大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十七大大会用车均为红旗
北京夜景照明迎接十七大
北京三警联动确保十七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