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专题 > 中共高层人事变动彰显政坛新象 > 分析评论 > 正文
“后三届”一代成长为中国政界中坚力量
2007年10月11日 15: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夏勇,并不是西政78级惟一的省部领导。

周强 湖南省省长,省委副书记

张穹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

李连宁 全国人大副秘书长

朱孝清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大检察官

黄松有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张鸣起 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纪检组组长

胡泽君 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原国家司法部副部长

江必新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大法官

……

陈泽宪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一口气数出来的西政78级省部级官员就有10多个。

何以出现西政78级现象?

无疑,78级西政人遇上了最好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西政得天独厚的师资优势也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文革十年,中国的法学教育几乎空白,政法系统出现了人才的断层。到了1978年的时候,西南政法学院率先恢复招生,据说西政重新恢复招生的报告正好还是邓小平管教育的时候亲自批的。

更幸运的是,虽然十年没有招生,但西政的师资力量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原校的90%教师留校继续任教。当时,那里汇集了全国最顶级的法学专家,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西政的法学师资力量都是其他法学院校所望尘莫及的。

等到1978年,高考恢复,西政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批招生。根据司法部教育司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法律专业招生人数是729人,其中西南政法学院招了将近一半,364人。此外还有62名师资班的学员。

“西政78级共400多个学生,分为10个小班。现在学界加律师加商界的大概占了1/2,另外1/2基本上都是公务员。我在9班,和张鸣起、朱孝清是同班同学。张鸣起当了4年党支书,当年10个班中,他是为数极少的4年连任的党支书。朱孝清考入大学前是民办教师。考入大学后,他是400多名学生中惟一一名连续4年每门功课都拿优秀的学生。这让很多人很是‘吃醋’。”同为西政78级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介绍。

同是西政78级的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霍宪丹回忆:那十年中间的人才一下聚集到一起了,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爱好,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法律,在思想上,性格上,在人生经验上发生交汇和碰撞,这样反而有利于大家对法律的理解。

那时候,有了社会历练并经历了忧患而比较成熟的他们已经开始利用自己的人生积累,思考当时国家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譬如,中国如何发展?怎么发展?他们“一边走在泥泞的小道上,一边谈着对世事惊世骇俗的看法。”

整整憋了10年的老师就像铆足了劲的发动机,高速运转起来。而在工厂,在农村,在部队荒废了大好青春的学生,也玩命地学,誓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那时候大家都是比着来。”

西政78级潜心学习,几乎不受外面的影响。多少年后,不与世争、不以浮躁、潜心学问,也就成了西政人标志性的气质。

同时,他们特别务实、简朴,甘于物质的淡泊。这些品质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人生当中。

2000年左右,一位西政校友去当时朱孝清在浙江杭州的家中,看望他和他妻子。发现他们家的家具还都是结婚时他夫人的陪嫁——就是那种很老式的家具。吃饭也只有两三个菜,还都是最简单的家常菜。“那时朱孝清已经是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了。不单朱孝清是这样,我观察很多78级的官员都是这样。他们那一批人真的很务实俭朴,对物质上的要求不高。”那位西政校友这样评述。

毕业后,国家开始了民主与法制的历程。改革开放需要大批法学人才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以打破以人治国、权力过分集中的局面。同时,规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经济活动。

但那时候,国家百废待举,司法界人才奇缺,这无疑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他们各自走上不同的岗位,推动着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创造着个人职业生涯的辉煌。

30年后,“中国的司法状况,比之30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司法队伍的素质有了提高。国内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司法后备人才。作为司法准入条件的国家司法考试,成为‘神州第一考’。现在打击犯罪,也讲程序权利,也需要证据、证人。”贺卫方说。

而随着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法治在我们国家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即是法治经济。于是,不仅仅在司法界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在政界,法律人才也得到了重用。

相关阅读:

改革将“后三届”推至幕前 成为经济改革的智库

解读中国“后三届”大学生:底层崛起的奋斗符号

悄然亮相政治舞台 “80后”首登中共最高会场

   编辑: 郑伦班
   十七大图集
十七大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十七大大会用车均为红旗
北京夜景照明迎接十七大
北京三警联动确保十七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