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根的“中国梦”:一切只为脱贫
2009年07月21日 16:24新华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梦想和现实像两条平行线

几年前,老陈开了个人网站,“每个月交千把元钱,网络公司负责维护制作。”

远在长春的一位年轻的环保局长,通过这个网站认识了老陈和他的绿屋。局长出路费邀请老陈到长春洽商。“这位局长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申请国家环保基金在当地推广绿屋。”老陈觉得有点谱了,就回到了广东,静静等待下一步合作。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告吹的消息---“基金没有申请到”。不久,这位局长也升迁调往其他地方了。

网站开了一年多,虽然不少网友留言支持,但老陈再也没等来第二个合作者,每月千余元的支出让家人从旁敲起退堂鼓,老陈只好关闭网站。

2005年,机遇再次垂青。韶关当地一位知名女企业家通过朋友介绍与老陈相识。参观了“绿屋”后,两人便敲定合作。

女企业家出钱成立了生态绿化公司,并在工商部门注册。老陈负责科研和生产,买水泥,做楔盆砖。对老陈来说,这是离梦圆最近的时刻。

拿了几个月的工资,已生产出成规模的楔盆砖,然而现实与梦想似乎近在咫尺,却又总像两条平行线。这位女企业家因为家事精力难支,最终关闭了这家公司。

不管有没有船,灯塔都发送光芒

为了延续自己的梦,2009年5月,老陈通过大学同学找了个兼职差事---为湖南一家公司找矿,月薪5000余元。每天背着馒头和水上山,中午睡个囫囵觉,晚上背着石头下山,“石头拿回来要反复研究里面有没有铁元素,”老陈说,“现在条件好了,公司还给我们派了一辆越野车,晚上能开车到山脚下老乡家里住。”

山里没有手机信号,每次进山前,老陈都不忘在博客上留言请有意合作者短信联系。

坚守了25年的梦想已让老陈花去了20余万元积蓄,“还有孩子的5万”。家人劝他放手,“我总是舍不得,或许只有等到生态危机时,人们才能赏识我这个绿屋的价值。”老陈说。

“那些每天坐在空调房里的人,要是能享受到绿屋的空气就好了。”白领和公务员,是老陈认定的主力客户,但他说自己没啥门道和他们打起交道,“也是我能力不够,有研究能力并不等于有推广能力。”

虽然磕绊不断,但老陈坚韧如此,家人已不再干涉,“环保必然是未来的主题,我的绿屋肯定是有价值的”。

皱纹爬上了老陈额头,因常年野外工作,他的皮肤略显黝黑,一头银丝已难遮盖年轮。在“绿屋博客”说明栏里,65岁的老陈写道,“要像灯塔那样,不管有没有船来往,它都发送光芒”。

13岁,梦想在岩壁上挂一整夜

在国内,一个孩子在野外攀岩且在岩壁上过夜,是从未有过的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张欣 | 北京报道

军绿色北京吉普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飞驰,风在耳边呼呼作响。13岁的北京小学生戴天啸很享受这种感觉,大声地说:“我喜欢,我喜欢!”连续转弯时,他兴奋地提到了电影《头文字D》中高速过弯的“漂移”术:“我也可以做到!”

戴天啸此行目的地是北京近郊的密云白河峡谷。白河,这条注入密云水库的河流不仅是北京人的主要水源,还孕育了北京乃至中国的攀岩运动。从中国最早的运动攀岩壁“老岩场”,到中国第一条被人无保护攀爬的线路“纪念碑”,这里见证了不少中国攀岩的历史。

2009年,戴天啸梦想着“在野外的岩壁上过一晚”。一位户外运动业内人士告诉《望东方周刊》,这件事可没有听起来那么简单。在国内,一个孩子在野外攀岩且在岩壁上过夜,是从未有过的。

坚持一下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戴天啸看上去和同龄男孩没什么差别,除了健康的小麦色皮肤---那是一般整天忙碌于做功课、上兴趣班的城市孩子不大可能拥有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小不点”玩攀岩、玩滑雪已经将近10年,而这些户外运动在多数成年人眼里还是专业、高端的奢侈品。

不满周岁,戴天啸就被父亲带去野外;4岁,跟随爸爸攀上了位于密云市一块被攀岩爱好者称为“小森林”的岩壁,攀登高度140米;5岁开始学习滑雪,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雪场里人送外号“小飞侠”;9岁时一个人背着行囊前往奥地利的Hintertux,接受国际竞技营培训,并获得了国际青少年滑雪比赛的第五名。现在的他,又开始玩定向越野、皮划艇、山地越野自行车等项目。

每天下午4点是戴天啸定向越野项目训练的时间。除了常规的体能训练,他还要学习看越野地图,“一个圆套着一个圆,全是等高线,要在上面准确地找出山地、鞍部等各种地形。”这项运动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极强的山林地辨别方向、选择道路和越野行进的能力。

“爬是人的天性,人一接触到岩壁,自然就知道该怎么爬,所以攀岩是最安全的运动。”戴爸爸说,“总有人问我怎么舍得让三四岁的孩子去搞那么危险的户外运动,很简单,让孩子知道,只要坚持一下就能看到在地面上看不到的风景。”

圆梦前的“踩点”

吉普拐出平坦的山间公路,在几条宁静的村落街道里兜兜转转,驶入一片到处是鹅卵石的河滩。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不远处是被称为“纪念碑”的大岩石。它海拔60多米,几乎垂直而立。

“纪念碑”的攀爬线路其实只有一条,长47米,由一条传统攀线和一条运动攀线组成。得名“纪念碑”不仅仅因为外形,还因为这里是中国第一条以无保护的方式完成的攀爬线路,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车轮摩擦鹅卵石,发动机嗡嗡作响,经过断断续续的流水,到了车子开不进的地方,戴天啸和爸爸妈妈下车,徒步向“纪念碑”进发。

和爸爸一起去探路,戴天啸却选择了和爸爸不同的进发路线。当爸爸妈妈到达岩壁下的时候,他还在和横在自己面前的一块岩石较劲。

“4岁的时候,在攀岩馆练习多次的啸啸就跟着爸爸到野外训练了。那时候爸爸站在岩壁底下,向他简单交代一下技术要领,然后各自出发。”戴妈妈回忆道。

“其实每一块岩壁的攀登路线都是固定的,因为我人小,手脚不够长,就把大人的每一个攀登步骤分解成几个,自己找攀附点,一点点往上爬。”现在的戴天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脸的平静,“其实不难,肯定有觉得累的时候,坚持一下就好。”

那次攀爬持续了5个小时,他成功完成了7个pitch(绳距,攀岩用语,指代两个主保护点之间的距离),攀登高度为140米。“在攀爬的时候肯定会受很多伤,树枝划的,石头磨的,还行,这些忍忍都过去了。每往上爬一步,看到的风景就会不同,心中可快乐了!”

在岩壁上过夜的梦想也源于这种快乐。

戴天啸读三年级的时候,跟爸爸在十多米高的岩石上过了一夜。“夏天的夜晚,你可以听到蛙鸣鹅叫,那种感觉很舒服。”戴天啸回忆道。

这一次圆梦前的“踩点”,戴天啸和爸爸要先攀上“纪念碑”,到达岩壁2/3高度以后,合作固定安装吊帐。这顶吊帐呈三棱锥形状,长方形的帐底,可容纳2个人并肩躺下,帐身红白相间,在满山青葱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过夜时,帐顶将被固定在岩壁的最上方,吊帐的一面以岩壁为依托,另外两边悬挂在空中,父子俩将利用器械使身体降落在吊帐里,调整吊帐的角度和平衡,然后就可以“享受清风明月”了。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欣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