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根的“中国梦”:一切只为脱贫
2009年07月21日 16:24新华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要造“大飞机”

造出了飞机,老吴还是个拿低保的下岗职工。他家的两室一厅多年来没有装修过,地面凹凸、墙壁斑驳、家具破旧,屋里最鲜亮的就是几只飞机模型,再就是贴了满墙的彩色飞机海报。后院大棚里换了茬零件,看起来还是个破烂堆。

老吴每天仍旧在这里做着自己的试验,有时候心里神往着儿子小吴那些“高端的设备”,那些“重要的项目”。

吴大卫,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二年级博士生。4岁参观南京国防园,10岁参观航空博物馆,所有的零花钱几乎都用来购买航空杂志,从创刊起,一本不落,现在堆起来有一人多高。

儿子是老吴有计划营造的另一个飞机梦。

在大学里,吴大卫是航模队中的主力,他所在的北航航模队一连拿过四个全国冠军。至今,全国航模载重比赛的纪录仍由他保持。“我国能够在航天领域取得载人航天飞行和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但航空工业的发展却十分艰难。虽然在造自己的大飞机,但航空工业真正的国产化程度依然很低。”他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多思考。

今年是中国“航空百年”,小吴透露父子俩最近又琢磨起要造一架更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我们设计中的‘大飞机’,成熟以后可以真正投入使用,比如实施水面救援什么的,都可以派上用场。更希望私人飞机能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给所有怀着飞行梦想的人一点动力,一点点就好。”

把森林搬进家里

用我设计的砖造房,就可在房间墙壁上种满植物,形成微型梯田,坐在家中也能呼吸好似来自密林中的清新空气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笛 | 上海报道

2003年一个平常的傍晚,看过了《新闻联播》,58岁的陈炳泉脑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

几日后,他写就一封短信,郑重地在信封上写下: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胡锦涛总书记收。

实际上,老陈给不同级别的领导写过很多封信,中央的、广州的、韶关的都有。这些特殊的“群众来信”不是反映问题,它们的主题都是一个“绿色梦想”。

“我研制出一种楔盆砖,用这种砖造房,便可在房间墙壁上种满植物,形成微型梯田,坐在家中也能呼吸好似来自密林中的清新空气,希望我的‘绿屋’设计能获得领导的首肯和支持。”

陈炳泉憧憬着,那些自然条件很难进行种植的地方,比如海岛、沙漠,比如高山顶上的解放军哨所,都可以利用这种微型梯田技术种植新鲜蔬菜。

不足一个月,寄给总书记的信就有了回音。信件被层层批转至韶关市科技局,一位处长请陈炳泉到局里谈谈。

陈炳泉带上全部资料,期待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领导们都觉得有前途、可发展。”陈炳泉说。科技局当场将800元支持资金递到他手中,那一刻老陈五味杂陈,“扑在绿屋上快20年了,这是我得到的第二桶金”。

随后,科协又派一名工作人员参观了陈炳泉的“绿屋”。“原本租了间门面房,墙上种满了绿色植物,科协工作人员觉得很新鲜,还表示要找一幢楼供我展出。”陈炳泉告诉本刊记者。

每逢傍晚时分,周围四邻也喜欢到老陈的绿屋里纳凉,“空气宜人,室温低于室外,邻里也说好,但又加了句‘有了闲钱才会把家里装点成这样’。”看客多,顾客少,门面房开了大半年也没拉来项目,租金太高,不久,老陈关掉了门面房。

陈炳泉一直盼望造一幢既可以住人又能种满农作物的房子,可供人参观,慢慢推广他的“绿屋梦”。他也没再去找政府部门,“有句俗话不是说,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吗。”

“解决了空气问题”

1945年出生在广东梅州的陈炳泉,18岁那年考入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学制5年。3年后,他和许多同龄人一起卷入了动荡的社会洪流中。此后短暂的政策调整,使陈炳泉得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鞍山钢铁公司。

当年,这是份不错的工作。1976年广东大力发展钢铁工业,鞍钢一整套人马被调往广东工作,陈炳泉重返家乡。在韶关市的一所矿山,他以工程师的身份工作到退休。

年轻时到野外找矿,经常要进到深山密林里,“空气清爽极了,再回到市里,就觉得空气污浊、呛人,有时市里的空气比矿井下还糟糕。”陈炳泉开始思忖,能不能把森林搬进城里,搬进家里。

1984年,浏览资料时,他无意中看到墨西哥人在玻璃幕墙上搭架子,将植物种在室内,但浇水、播种等工序十分繁琐。陈炳泉觉得可将其改进用在中国。此后每逢周末、休息日,他都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植物学、建筑学逐一学起。1991年,他的第一个产品出炉---壁挂式侧面栽培器。

陈炳泉找了一家韶关的工厂帮忙生产,先用塑材制成栽培器壳体,漏斗形的壳体里上端设置进水管,下端设置排水管,壳体正面挖出栽培孔,在栽培孔里侧放一层隔网,然后塞满土壤,就可挂在室内种绿植,浇水后剩余的水分会通过管道排出,由于隔网的阻挡土壤也不会散落屋内。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老陈认定这个发明“很有价值”,他申请了国家专利,第二年便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老陈家客厅的墙壁上已全装点上了栽培器,这也是这款专利产品唯一的现实应用。但为栽培器换土有些麻烦,有的植物还会烂根。2002年,他制作出了改进产品---楔形花盆、楔盆砖,并再次获得专利。

恰巧老陈所在单位与韶关市某县环保部门有业务往来,听说老陈的发明专利,这家单位邀请他装修一间办公室。这是间半地下办公场所,仅有几扇天窗。覆盖了绿植后,工作人员都说感到“神清气爽”,老陈也为此赚到了第一桶金---6000元。

广东一家科技报刊的记者上门采访,虽然已事隔几年,老陈确切地记得那位记者说的每一个字:“袁隆平解决了吃饭问题,您解决了空气问题。”这个肯定让老陈下了决心,穷尽余生推广绿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欣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