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招:乾坤大挪移
领导要到基层,一般免不了要和当地群众交流、座谈。要是遇到上访户纠缠不清怎么办?问到的群众不会说话捅了篓子怎么办?“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好人员关。”董刚透露道。
人员挑选有两种,一是层层交待,事先挑选好群众,“一般都是有点文化、说话也明白的”(某镇党委书记语)。对这类“真群众”,除了交待领导考察的大致内容,甚至连“台词”都会事先导演好。一位曾在某市委组织部工作过的干部告诉记者,在一次座谈会上,群众争相举手发言“我来说两句!”的情景,其实都是事先导演好的。
“接待专业户”的出现也就源于此招。受洪灾影响的安徽李郢村的郑继超从2007年11月中旬至2008年1月中旬,在自己的新建房先后接受了从村到部级领导的7次探望,每次都基本按照“标准答案”圆满作答,被网友誉为“最幸福的灾民”。
还有就是干脆移花接木,来个乾坤大挪移。某地一所中学为迎接重要检查,干脆把一所兄弟重点学校的学生当天全部“移植”了过来,充当临时“演员”。某地举办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甚至连农民兄弟的新媳妇都可以让城里的宾馆服务员临时客串。有时候还会动用“自己人”来当群众。某市组织部的干部告诉记者,“有次干脆就用公安局的人直接替代了”。
第七招:细节“决定”成败
一些干部私下与记者交流,认为工作上干得再好,在接待应酬上不周到,也可能阴沟翻船。在哪里迎接、在哪里吃、是否一把手陪同、饭菜档次等等都是体现接待细节的地方。这些细节甚至喧宾夺主,成了接待是否成功的关键。
确实,从现实来看,不少事情在餐桌上比在会议室里跟容易沟通,也更容易解决。筷子一举,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是问题的问题及不是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在形形色色的考察领导中,尽管不少干部是秉公办事,不计较接待的好与差,也不在乎陪同领导规格是否“对等”,但也有一些人是相当计较、得罪不起的。
某君,原是一市的市委书记。他给记者摆起一件往事:几年前,省里一位副省长下去视察工作,原计划要去他们那个市考察,结果他们当天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他和市长都脱不了身,就只派了一位副职去副省长所在的市“接驾”。这位副省长见只是个副职,便说没时间不去了。当时他们还没回过味儿来,以为领导是真没时间。谁知第二天一看新闻,这位副省长头天还专门跑到了他们的相邻市转了一圈儿。哪里是没时间啊,还不是不满这个市领导的公然“怠慢”。
不过,一名当了多年的乡党委书记告诉记者,越是下级的领导,越看重接待的“规格”,高级别的领导往往排斥、甚至痛恨基层的奢靡接待。温总理视察工作时,如果饭菜弄得奢侈了,看一眼就走。遇上这样的领导,恐怕接待过了反而会弄巧成拙。
以上的各招各式中,唯独没有提到当地的工作应该做得怎么样。其实,如果工作上真能做到万无一失了,那上面这些招式根本不用使,但这一点恰恰又是容易被基层忽略的,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日复一日的考查和接待,成为了基层政府工作的不堪之重,广大群众的心头之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大大小小繁复不堪的检查考查,让基层的接待工作衍生出一套“接待政治学”。基层政府究竟有多少接待应酬?一次接待的成本究竟有多少?如何看待接待中的形式主义?
接待之痛
⊙本刊记者 衡洁
一个基层政府的接待任务到底有多重?在广东,各个乡镇每年接受上级单位的考查为20至60项次,最多的达90多项次。乡镇领导一年差不多有150天至300天忙于应酬接待。在河北,某县一个月就接待了92批来自省、市的考核、评比、达标检查团。在东部某市一街道办事处,一天之中接待了6个考查组。中午安排考查组在6家酒店分别用餐,一把手坐着小汽车逐个饭店敬酒。送完各个考查组,办事处主任竟累倒在门口。
排斥与渴望之间
“基层干部太难当了!”采访中一位副乡长发出如此感慨,“下来的都是领导,每天的接待除了精力上的大量支出,精神也始终处在一种焦虑之中,生怕哪里没陪巴适了。”从心理上说,他们是很排斥上级频繁光临的。
上面的考查层层下压、生生不息,并且往往书记、镇长都得作陪,一二把手不出面,就体现不出对工作的重视。因此经常是一个检查团没走,又得去跟另一个检查组打招呼,一天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耗费了。“现在的检查工作就是比接待,谁接待好,谁的工作就能打高分。” 皖南某县一位基层干部说。
“我说句自私的、水平低的话,没有时间陪那么多检查团。”天津市华明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张长河说,“不出来接待,就是你不重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事。接待确确实实牵扯我们很大的精力。”
除此之外,接待工作对基层干部的身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近年来,官员因接待喝酒猝死的新闻屡见报端,有的甚至被视作“因公殉职”而追认为“烈士”。酒量已成为接待工作的一项硬指标,成为了基层官员接待的“必修课”。据报道,内蒙古一些乡镇的干部为了接待应酬,一年要喝100公斤的“工作酒”。
在去年重庆春季双选会文科专场,从广东赶来的阳东县政府接待办公室的招聘要求很特别,不仅要求能歌善舞,还要能喝酒。招聘方表示至少要能喝一斤白酒。
“其实我们陪得也很恼火,有的领导喜欢喝酒,你要是没陪到位,他不高兴;有的领导不喝酒,但是我们总得表达感情啊,还是要敬几杯。”一位基层干部说,“这种应酬酒哪个想天天喝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干部对接待工作既有头痛的一面,隐隐中却又有所期待。“怕来人,更怕人不来”,是他们矛盾心态的写照。
“上面来你这儿是给你面子,来得多才体现你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一位窗口大镇的党委书记告诉记者,“领导常下来考察,对你这儿的人和事都清楚,给项目甚至选拔干部才想得起你,机会也就多了。”
而记者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了解到,由于交通、发展情况等条件的制约,领导下来考察得少,这些地方的负责人甚至想方设法主动去请领导下来“看看”。
作者:
衡洁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