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会去无锡吗?
目前,奢侈品牌更关注中国的新富阶层。WGSN的哈里斯认为,有钱人是不同于你我芸芸众生的,他们对奢侈品的忠诚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有了他们,奢侈品行业即便受经济走势的影响出现些微下滑,一旦经济复苏,恢复也最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非生活必需的行业历经数次全球性经济低迷,仍然没有死亡的原因。
年初,胡润百富在上海发布《2009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富豪年平均消费200万元,其中,名车、名表等奢侈品是最大花销项目。报告还指出,中国52%的富人生活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二、三线城市居民对奢侈品的认知程度、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2007年后,奢侈品在中国发展最快的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成都、哈尔滨、大连、重庆、西安、无锡、温州、宁波等二、三线城市。
高盛银行预测,未来5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中国人口将从4000万上升到1.6亿,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是奢侈品业的主要支撑。北京、上海的消费者见多识广,精明世故,判断力强,过了需要奢侈品进行身份认同的阶段,倾向于购买小众但更高雅的品牌。比如奥地利皮具品牌Ludwig Reiter,这个有120年历史的品牌至今坚持手工制作,很少打折,只在优惠季给VIP客户9折,刚刚在北京金宝街上的高级购物中心金宝汇开了专卖店。所以,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品牌需要西安、无锡等市居民的支持,让他们在二、三线城市复制在大城市取得的成功。
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广告费用、人力支出、运营成本更低,价格竞争的程度也小得多,利润空间反而更高,“开一家赢一家”,一个奢侈品代理商说。这就不难理解江诗丹顿在宁波开旗舰店,欧米茄全球只有20家旗舰店,14家在中国,除了香港、北京、上海,就是开在鞍山、温州、昆明、大连等城市。就在浙江台州市,今年也开了家东森购物中心,里面不乏卡地亚等奢侈品牌。
面对中国市场,设计大师们放下身段亲临“红色中国”。香奈儿的卡尔·拉格菲尔德市场嗅觉最灵敏,他是少数几个第一批来中国内地的顶尖设计师。2006年,他来中国,本刊记者参加了媒体群访。那天,卡尔依旧是符号化的装束:马尾辫、墨镜、手套、折扇、H&K衬衣和Dior Homme外套,据说这身打扮他仍花了两个小时。他来是为了推广香奈儿的高级定制礼服。他热情介绍香奈儿首创的一种服务——“飞翔的裁缝”:只要客户需要,不管其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香奈儿的裁缝队伍即刻飞到客户家中为其量体、裁衣、试衣、修改,免得顾客多次飞到巴黎劳心费力,并替顾客省了费用。
那天的记者会上,卡尔刻意拉近与中国的距离。他说本季春夏的高级定制礼服采用了中国17世纪的传统手工艺元素,“没有人能避开中国流行这个字眼”。他谈到自己的摄影爱好,说下一个摄影主题是中国的香港,最后又表示他很欣赏章子怡。
在法国老牌Celine设计总监伊娃娜·欧马奇科(Ivana Omazic)那儿,本刊记者也体会到她希望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好感。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大多数对奢侈品的要求是把“实用性”排在“个性”之前的,为此欧马奇科专为中国职业女性设计了容积大的包。“职业女性要工作,要不停出差,结束一天工作后换下衬衫然后去放松,她们需要能装下所有东西的提包。至少我自己是一出门必带包的。”包的颜色有紫罗兰色、青铜色、白兰地酒色、巧克力色,和任何衣服都能搭配;附有多个独立的内袋,装小东西很方便拿放。最后她体贴地对本刊记者说:“在我看来,非表演性的服装设计起来更难。时装,就要时尚而实用。我可不认为‘实用’是个老土的词儿。”■
(本文写作得到《男人装》资深服装编辑余凌远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时装买手和奢侈品都给了顾客“私人服务”的体验。
记者◎ 李孟苏
1993年,Tina从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毕业,进入刚成立一年的香港俊思集团,开始学做时装买手。俊思集团是家代理商,专为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市场而成立,他们要把真正的欧美奢侈品牌引进内地,为此Tina常和赛特购物中心的“采购员”们打交道。Tina对本刊记者说:“赛特采购部门的员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懂一些外语,我们来内地时也会给他们带香港和国外出的时尚杂志,所以他们对奢侈品的理解程度比较高,我们和他们容易沟通。赛特一开业就吸引了中国第一批富起来的阶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奢侈品消费的代称,北京周边省市的富人尤其认它。但他们订货还是老一套,以市场和销售业绩为风向标,对品牌的内涵、审美、专业性考虑得并不多,你看现在赛特引进的品牌就很混乱了。”
那时中国内地消费者认识的奢侈品是皮尔·卡丹西装、金利来领带、香港鳄鱼T恤衫,根本不知道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Tod's是何物。“奢侈品牌的西文标志,和中文的发音、拼写完全不一样,内地消费者最多只能记住五六个国外奢侈品牌的名字。这种认知心理不仅存在于那个年代,到现在也如此。”Tina对本刊记者说。
她和同事们是第一批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时尚买手——到目前为止,活跃在内地的买手也以香港人居多,最专业——更多的是对消费者进行品牌普及。他们把菲拉格慕推上了中国市场,1994年在北京王府饭店开了内地第一家菲拉格慕专营店。她清楚地记得,当时中国消费者几乎没有用信用卡的,大款们特别喜欢穿花花公子牌马球衫——冬天是长袖、夏天改短袖,下摆扎进裤腰里,夹着鼓鼓囊囊的小皮包就来了,小皮包上皮尔·卡丹或金利来的黄色金属标牌亮闪闪。“刚刚开始接触奢侈品牌的中国顾客特别看重品牌标志。”
“北京菲拉格慕专卖店的货品和香港比,很不一样。北京的夜生活不多,北京人更需要日间的品牌消费,所以我们进的鞋子多数是中、低跟的,适合日常穿着,用于派对、宴会的高跟鞋比较少。光顾王府饭店的人则审美观偏传统,比较排斥闪亮耀眼的鞋履,我们就多安排尊贵感十足的鳄鱼皮鞋。”这样,名字一长串,标志并不明显的菲拉格慕成为中国消费者最早认知的奢侈品牌。
10年后,另一个香港买手Gary来北京的时候,情况大不一样了,他已经能顺利地将欧洲顶尖设计师品牌推介给顾客。Gary大名王家联,一副娃娃脸,和穿职业装、说话干练圆熟的Tina很不一样,非科班出身的Gary穿日本潮流品牌Undercover的白T恤衫,Y's的棉布长裤,一直单打独斗,是另一类潮人。“它们都是我挑的货品。”Gary告诉本刊记者。
Gary没有接受过时装方面的专业训练,走的是靠天分、敏感的触觉和勤奋自学成才的路子。20岁出头,正是香港制衣业发达之际,他做起了外贸服装。香港制衣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后,他也成长了,便游走欧洲、日本,为一家多品牌零售店“Shine*”做买手。很快,他挑选的设计师品牌服装成了香港年轻人的心爱之货,得到娱乐圈明星郑秀文、舒淇、容祖儿、Twins的追捧。2004年,“Shine*”来到内地,在北京、杭州、沈阳开了5家店。
最初,Gary为内地选配的服装多为欧洲新锐大牌设计师,比如比利时安特卫普六君子的作品。“这些服装结构性太强,往往有超大的轮廓,超长的袖子,面料有时也皱巴巴的。不过它们真的能让你体会出‘立体裁剪’的妙处,穿着特别合身舒服。”一些嗅觉灵敏,崇尚欧洲设计的人寻到了建外SOHO的地下室——“Shine*”在这儿开了内地第一家门店。曾上过多家媒体时尚报道的生活创意家Tony告诉本刊记者:“我实在没想到在这儿买到了合适尺码的比利时服装。”Gary采购到了身材偏瘦偏小的亚洲人能穿的欧洲设计。
作者:
程世铭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