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株洲垮桥悲剧 一座仅使用15年的标志性建筑
2009年05月20日 10:20中国新闻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刘的记忆得到了湖南路桥集团宣传部张勇的印证。“当时是我们与几家公司共同修建的,每个公司负责修其中一段。”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但他当时并未参与修建,也已经不记得具体修的是哪一段了。

张勇把塌桥原因与桥体质量联系在一起的说法称为“缺乏起码的常识”。“一般来说,桥梁通车以后是通过动载——大吨位的车开上去,以及静载——压负荷来检验质量。在长期日通行量超过设计负荷的情况下,桥能经受15年风风雨雨的检验都没问题,怎么会在要拆毁时就出了质量问题?”他反驳道。

刘立国同时表示:“我们每年都会派检测单位搞一次检测,桥梁使用状况、能不能承受这种负载——每年都会有检查结论,检查出来哪个地方有问题都要进行维修的。”

“红旗路高架桥从通车起到现在,维修从来没间断过。”上述株洲市公安系统人士也表示。包括红旗路高架桥在内的320国道,是江西到湖南的主要跨省公路枢纽,来自江西的装满煤和其他矿产的货车经常会超载。

这起震动全国的塌桥事故,引起了湖南省对于桥梁质量问题的重视。事故发生时正在香港参加“湖南港澳洽谈周”的湖南省省长周强闻讯后指示,“对全省城市高架桥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狠抓责任和工作落实,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有关事故原因,包括国家安监总局在内的官方调查组正在继续追问。

一座高架桥的“生”与“死”

这是一座只有15年寿命的标志性建筑,当初设计施工时,是否考虑过15年后的今天?

本刊记者/陈晓舒 张鹭(发自湖南株洲)

2009年5月17日16点24分,湖南省株洲市闹市区的高架桥轰然倒塌,和往常一样,桥下是拥堵的车辆和行人。

陪伴高架桥死于非命的是9个生灵。这座只被使用了15个年头的建筑物是湖南省首座公路高架桥,曾经走过20世纪90年代的“光辉岁月”,又在株洲市高速发展后饱受非议。

“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株洲市还是一个以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二级城市。荷塘区莲易公路是株洲城内最宽的公路,仅有四车道,路面上来往的车辆稀稀拉拉,能看见的“烧油”的交通工具大多是国产的“东风”“解放”和“黄河”。

“要致富先修路”,这条中国式标语直到今天依然能在许多农村见到,这也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第一道坎。

对株洲来说,320国道是个契机。这条3695千米的国道跨经6个省,起点为上海,终点到达云南瑞丽的国门。

“这条国道引进来会给株洲市带来发展和机遇。”株洲市城市道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尧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表示,320国道原本并不经过株洲市区。

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中国的很多城市发展仰赖的都是国道或省道。在得知320国道将经过株洲之后,株洲市政府就极力在湖南省政府前游说,将320国道改道穿城而过,选址就在现在株洲市的老城区荷塘区莲易公路一段,莲易高速公路管理处前处长刘立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市委市政府要求,这条路走市区。”

但莲易公路只有四车道,无法既满足市区车辆,又承载过境车辆。株洲市政府一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扩宽成八车道在那条公路上不可行,市政府决定花一个多亿建高架桥。”

上述人士称,一亿元的费用并不夸张。高速公路的费用通常按米计算,每公里的工程能够成就一个千万富翁;高架桥的费用也按照米计算,而费用是高速公路的3倍。

就这样,320国道建在了莲易公路之上,这座桥成了湖南省第一座公路高架桥,被予以最多的厚爱。湖南省建设局重点办下属的代表处负责统筹,“重点办就是湖南高速公路建设开发公司的前身。”莲易高速公路管理处前处长刘立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五个承建单位。”

湖南省路桥集团宣传干事张勇确认,路桥集团参与了高架桥的分段建设,是承建单位之一。

1993年底,这支当时被称为最先进、最专业的施工队开工了,1994年12月28日,不到一年的时间,高架桥竣工,全长2750米,有四车道,由莲易公路管理处管辖。

刘立国说,在高架桥的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到株洲市高速发展后的交通承载量,只是希望能多将过境车辆引进株洲。

确实,在高架桥建成的1990年代,荷塘区以320国道为纽带飞速发展起来,红旗广场成为株洲市的两大商圈之一。而株洲另一个商圈以火车站为中心,也是仰赖交通,正如今天株洲被称为“被火车拖来的城市”。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鹭 陈晓舒 刘双双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