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郭达惨变“钉子户” 春晚变脸何去何从?
面对“山寨春晚”挑战,正牌春晚该如何改进?
对于近两年呼啸而至的“山寨春晚”现象,传播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教授张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视春晚代表着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而“山寨春晚”则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文化多元化的产物,是草根、弱势群体或者边缘人群表达诉求的平台,两者各有定位,互为补充。他认为,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山寨春晚”还可细分,以满足社会各个阶层欣赏需求。
如果说“山寨春晚”让来自民间的话语紧密参与其中是其最大吸引力的话,那么正牌春晚是否可以借鉴这一点,则是留给业者思索的课题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翁敏华认为现在人们对春晚的不满主要不是针对节目内容,而是不知道怎么参与进去。她说,20多年来,央视春晚在给中国人带来莫大的兴奋和快乐的同时,也应看到“春晚”这种形式本身就存在着缺陷——民众成了“看客”,“看节”取代了过节。日本人过年也有类似“春晚”的电视文艺晚会,叫“红白歌会”,一支红队一支白队,斗歌,斗整整一夜,唱的都是老歌。民众则一边看电视,一边自己也“斗”,单位同事、学校师生,甚至家里人,统统分作两派,有的喜欢红队,有的支持白队,嘻嘻哈哈,吵吵闹闹,欢声雷动。这样就有参与感、狂欢气氛,就不会是局外人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谢灵珏
|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