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给父亲点歌
于恩江说:“所有的梦想都在高考的压力下抽象成了自己认定的那座神圣学府,当时一听到关于复旦的任何消息,就立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于恩江说,那段时间,我甚至经常做白日梦。时间总是会不自觉地来到发榜的那个下午,我知道了自己考上的消息,然后拿着通知书,飞快地跑回家中,冲进爸爸的怀里,告诉他,我考上了,我终于给你争气了……
在激动与期待中,高考进入了倒计时。
“那段时间总有人动不动就流下眼泪,也包括我,”于恩江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震(化名),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不想考了,我想复读,我顶不住了。’”于恩江赶紧劝慰张震,“你忘了我们的承诺了吗?一起考出这个小县城,一起赚很多的钱。”
于恩江说,那段日子,我真是拼了,我们晚上9点45分下课,我从来没在夜里12点以前睡过觉。最晚一次,因为做数学卷子,其中有一道题没有解出来,我就一直做,一直做,直到凌晨3点多。
“那时候,我就想,我必须把每道题都做出来,不能有侥幸心理,万一到了高考,真出了这道题不就完了?父亲对我的期望不也完了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学校的广播站里,同学们开始为高考祝福点歌,于恩江也点了一首,名字叫《以父之名》。
2009年6月9日,高考结束。
之前的两天,老于没有陪于恩江来到考点,理由是:怕他在,给儿子压力。
考完后,于恩江回到家中,父亲连忙从床上坐起来问:“考得怎么样?”
“发挥失常了!”
“考得不好没什么回来干活就是了!”
父亲说完,叹了一口气,沉默了一分钟后说,“要不,你再复读一年试试吧!”
“看看成绩再说吧!”
D 自杀动机是谜
时间再次回到8月1日的那个下午,于恩江如愿收到了山东理工大学的通知书,成绩是587分。而8月2日,父亲老于就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为什么要自杀,自杀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不光是于恩江一家想知道的,也是村民们疑惑的。
在村民张大伟眼中,老于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他告诉记者说:“咱们村里都不富裕,一辈子都靠种地生活,平均每家一年的收入也就4000块钱。有一次,有个村民找老于借了1500元办事,结果不到一周借钱的人就出车祸死了,老于知道这件事后,当时就决定那人欠的1500块钱不要了。当时我还问他,‘这1500块可是你半年的收入啊?’他笑了笑对我说,‘人家家里就剩一个女的了,不容易!’”
张大伟说:“老于能吃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有两件事让他们现在仍然记忆深刻:每年春天,邻居会给他家送点咸菜,他就告诉儿子,吃两口馒头咬一次咸菜,别一口一咬;别人盖房子都是几个月就完工,他瓦工活和木工活全自己干,砌墙的砖全是东凑西捡弄来的,房子一盖就是好几年。”
张大伟怎么也不敢相信,“老于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自己最开心的时候,他怎么就自杀了呢?”
老于在村里最好的朋友刘峰(化名)激动地说:“老于这人累死也不求人,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人,可力不从心扛不住了!他不是一天两天合计来的,可能早就准备好了,愣被逼上这条路的啊!”
刘峰的话是有理由的,他告诉记者说:“就在老于自杀的一周前,他曾经找过我,他跟我说家里穷啊!本来就我一个人能干活,结果腰还摔坏了动不了,儿子马上要等钱上大学,这可怎么办?”
刘峰听完安慰他说:“没事,虽然大家都不宽裕,但总能有办法。”
老于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就出去了。“真没看出来,他会这么做!”村民刘峰感慨地说道。
E 我还有责任
于恩江的姐姐,没有念过一天书。节省下来的钱,都供弟弟念书了,“念书有什么用?父亲都走了!”有的时候,姐姐会不情愿地这样想。 但每次看到弟弟的录取通知书,悲伤的情绪就会好转些,“弟弟有出息,给家里争气了。”
姐姐说:“没有亲戚肯借钱给我们家了,都知道我们根本还不起。也没啥可抱怨的,我爸爸没有手艺,我也不会干啥,只要我弟弟能上大学……”
在诸城批发市场门口,一群拢着手、衣着破旧的人弓腰或站或蹲,一有叼着烟、衣着光鲜的人走近,他们就立即围上去:“要拉东西不?要干活的不?便宜点也行呀!”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