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秋后算账
2008年09月26日 21:42百姓 】 【打印

东北三省在做好“三防”的同时,为确保颗粒归仓,保证秋收期间农机安全,已经提前开始机收准备。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机手调试、检修生产机具。目前,秋收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建立粮食长效机制

粮食生产是个战略问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尤其重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

在中国粮食安全体系中,黑龙江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从2002年至2007年,黑龙江省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188亿公斤,年均商品率高达72%。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铁路向省外发运的粮食每年都在200亿公斤以上,是我国粮食净调出量最多的省份。目前,其与京、津、沪、浙、苏、闽等10多个省市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配合“一号文件”的贯彻和实施,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在今年3月专门制定了《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谋划了到2012年生产1000万吨奶和年出栏5000万头猪的畜牧业战略工程,到2015年再增产233亿斤粮的农业战略工程;同时,正在建设尼尔基、两江一湖几个现代农业示范点,25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针对东北运粮难的问题,黑龙江省还制定了《2008-?2012年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现代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工程规划》的草案,作为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的配套工程。

一直处在产粮二线省的吉林省,也不甘落后。今年7月,《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

8月22日,吉林省正式启动粮食增产“六大工程”。根据《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该省将重点围绕沃土培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良种培育和推广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病虫草鼠害预防,开展“六大工程”。

吉林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以上。将有10大工程、29个项目在今后5年内陆续展开,这些工程牵涉生态保护、科技兴农的方方面面。为了实现此目标,吉林将用260亿元打造一个新的农业大省。这场“新农业运动”如果实现,就意味着吉林省将继河南、山东、江苏、黑龙江5省之外,成为第六个粮食总产超600亿斤的产粮大省。而目前,这片只有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全国提供了十分之一的商品粮。

今年南方部分地区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偏重,给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带来一定难度。此种情况下,传统粮食产区东北勇挑重担,在国家需要粮食时,挺身而出,全力保秋收,为全国秋粮丰收带了个好头。如今,农民都说:“黑土地越来越金贵了”。

“东北粮仓”正逐渐成为“天下人的粮仓”。

占中国4.7%的耕地的四川,养活了占中国6.6%的人口,四川的农业发展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四川 废墟上的丰收喜悦

□《百姓》记者 吴桂英

四川的小春已经收获,如今正值大春收获的“潜伏期”。

田里的水稻日渐长得“壮实”,迎风飘摇的玉米也即将成熟,绿意盎然的田野充溢着丰收的希望。巴中市平梁乡火炮村的彭仕澡老人看着自家三亩多“大肚子”的水稻,一亩多摇曳多姿的玉米,心里乐开了花。虽然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天府之国”四川,是农业大省,是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四川省粮食播种面积居中国第4位,产量居第3位。特别是稻谷,面积占中国的10%左右,产量居中国第5位。每年都会外调一定的商品粮,同时又为西藏提供10亿斤左右粮食和大量的副食品。

四川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中国第1位,每年调出杂交水稻种子5000万公斤,占中国省际间调剂量的60%。只占中国4.7%的耕地的四川,却养活了占中国6.6%的人口,四川的农业发展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地震后的补救

如果没有“5·12”汶川大地震,像彭仕澡这样的四川农民肯定一如既往地过着农村忙碌平淡的日子,忙完“双抢(抢收抢种)”,期待秋收,而现在,内心多了一份地震的阴影,更多了一份生活的坚强。

汶川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级,震中烈度达11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灾害。地震给四川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全省共有19个市州的农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阿坝、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等市州受灾严重。据四川农业部门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灾区农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500多万亩,损毁农田100多万亩,15万个大棚设施损毁,1997座水库出险,1.25万公里灌渠受损,影响灌面1100万亩。

“5·12”地震发生时,正值四川省抢收抢种关键时期。为打好抢收抢种这场硬仗,确保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四川省农业厅下发抓好“双抢”工作的通知,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双抢”工作,做到抗震救灾和抢收抢种“两不误”。同时成立了生产自救恢复组、基础设施恢复组、资金政策组、物资后勤组等。各级农业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统筹解决农机用油,积极协调部队和民兵预备役,组织机关干群助耕队等抢收抢种。

地震后,绵阳市农业局出动了12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30万人次的志愿者、助耕队参与农业抗震救灾,确保小春应收尽收,大春能种尽种,不留空地。为帮助灾区群众抢收,德阳市紧急组织了3760台收割机开赴灾区,其中800台参加了免费收割突击队。为此,市政府拿出1100万元补贴,共为绵竹、什邡受灾群众免费收割小麦13万亩。

由于灾区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灌溉水极度缺乏,成为恢复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保证生产,只有把原来的水稻改成旱地作物。四川省农业厅下发了农作物改种补种工作方案和粮油作物、经济作物、修复损毁农田等农业生产技术方案,把改种补种任务层层落实到县、乡、村、组、农户和田块。并积极推广粮经套作改种模式,既补粮又增收,保障秋季蔬菜供应。目前全省改种补种70万亩粮食和15万亩蔬菜的任务已经层层分解落实。

为确保小春粮食收获归仓,四川省粮食部门在以帐篷粮仓、板房粮仓等方式及时抢运被掩埋粮食同时,还通过跨区收购、代农储粮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灾区小春粮食的收储问题。目前,全省粮食系统累计收购原粮320多万吨,同比增加近50万吨,抗震救灾代储小麦8325吨、油菜籽520吨。

对于粮食生产的大头秋粮,四川及早谋划,把晚秋生产作为一季庄稼来抓,而且以再生稻、秋马铃薯、秋菜打头阵。在受灾严重地区更换水稻新品种,大面积推广与之配套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创造了一大批亩产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与此同时,四川各地还在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取了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此四川省财政已安排300万专项资金用于川南再生稻高产示范片促芽肥补助,农业部也安排了1500万元资金用于再生稻的病虫害防治。

此外,《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明确表示,中央财政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规模化种养殖、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给予支持,对抛售中央储备粮统负盈亏,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资金向灾区倾斜。

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在全省农业恢复和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粮食生产的季节还在,只要全力抓好改种抢栽、田间管理和晚秋生产,全年仍可实现粮食增产3亿斤以上的目标。”

废墟上的丰收

四川全年的农业生产大体可划分为小春和大春,小春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油菜,大春主要是水稻、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地位突出,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的42.6%、16.4%、18.8%和10.6%。

地震给灾区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影响,全省29万亩粮食作物和54万亩油菜作物绝收。据四川农业部门统计,全省小春粮食因灾损失14.3万吨,油菜籽损失5.1万吨;蔬菜损失60.0万吨。其中,极重灾区北川、汶川、青川、绵竹、什邡、都江堰六县市小春粮食、油菜籽产量合计分别减产7.3万吨和1.1万吨,减幅分别为31.5%和21.4%。

尽管如此,废墟上还是传来了丰收的捷报。

四川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今年四川夏粮总产达到761.7万吨(152亿斤),比去年增产6.0万吨(1.2亿斤)增0.8%,已经实现连续五年增产,夏收作物促进全省农民人均增收86.9元。油菜籽产量达到189.4万吨,比去年增产17.3万吨,增10%,创历史新高。全省21个市州中,除受地震灾害影响严重的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和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严重的攀枝花、凉山等地减产外,其余14个市州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其中,自贡、泸州、内江、乐山、广安、资阳等6市增产4%以上。

小春粮食全面丰收,大春作物长势喜人,无灾区和轻灾区大春生产形势更是好于去年,全省今年的大春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230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57万亩,增加17万亩;玉米1885万亩,增加14万亩。四川省秋粮生产已经是丰收在望。

水稻是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来自四川省农业厅的信息显示,今年全省水稻生产形势是近10年以来最好的一年。8月下旬以来,四川约3000万亩水稻陆续成熟,预计水稻总产可以达到1500万吨,比上年增产30万吨以上。为保证灾区水稻能够按时收割,四川省农机局提前谋划,在8月初就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向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跨区作业手发出公开信,邀请他们来川进行水稻机收作业,并向全国发布《2008年四川水稻机收作业信息》。

同时,占全省粮食产量近8成的大春收购任务重,而且受灾较重的成都、德阳、绵阳三地又处于四川省传统的粮油高产区域,四川省粮食部门正及早为其做准备。8月21日,四川省粮食局局长谭嘉林表示,全省粮食部门正从准备充裕仓容、规划收储布局和提供完善的服务三方面着手,谋划大春粮食收储。

针对灾后仓容受损,中央、省级两级财政拨付的用于支持四川省灾后粮仓仓容修复的1.68亿元资金,已全面下拨。全省粮食系统正加紧修复受损仓容。对部分重灾区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仓容的现状,全省粮食部门正按照区域规划进行布局,通过跨区收购等措施,缓解重灾区收储压力。

面对地震中收储网点的损坏,粮食部门将增加服务网点,并通过上门服务、预约收购等灵活手段方便农民售粮。四川省粮食部门还采购了2000多万元的烘干、筛选等设备,供灾区群众所需。对没有储存能力的受灾农户,粮食部门还将就近为农户免费运送、代储粮食。

充足的粮食自给率提升了灾区人民的信心,减少了外省调进量,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为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废墟上涌起了丰收的喜悦。

湖南的水稻产量全国第一。尽管经历雪灾,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湖南 雪灾后沉甸甸的谷穗

□《百姓》记者 李红梅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收割机吱呀吱呀地响着,在来回田间穿梭。就在不远处的田边,停着几辆运粮卡车,车上堆满了高耸的大米。阳光下,村民脸上喜悦的汗水和田间金灿灿的谷穗相映生辉。

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天灾频发的中国粮食生产普遍关注。作为产粮大省,湖南省遭受了年初的雪灾和7月旱灾的考验。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汪洋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