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秋后算账
2008年09月26日 21:42百姓 】 【打印

目前,中国粮食播种面积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中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

全球性的粮食短缺,让中国打造“海外农场”的热情日益高涨。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国内企业赴海外开发战略性、短缺性农业资源,将弥补国内资源与需求的矛盾。南美洲和俄罗斯的农场也可能是中国企业新的投资热土。

事实上,开发南美、澳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优厚的水土资源在降低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进入全球农业大循环,粮食产品返销将成为国内市场的有益补充。

1996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中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粮食生产的重头是秋粮,秋粮的重点产区是北方地区。“东北粮仓”的秋粮丰收,对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

东北粮仓的守望

□《百姓》记者 张晓娜

7月13日,国家农业部有关人员表示,中国夏粮2008年再度丰收,总产量达到2,408亿斤,比上年增加61亿斤,增长2.6%,实现连续五年增产,但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一些隐患。

2008年,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因此,解决好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最大贡献。

尽管夏粮丰收在握,但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不足四成,粮食生产的重头戏是秋粮。秋粮的重产区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粮仓”的秋粮丰收,对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

2004年,十届全国人代会召开期间,就粮食安全问题,温家宝总理会见了黑龙江省代表团。温家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那一幕让黑龙江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带着温总理的殷切嘱托,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后,黑龙江省的粮食播种面积目前居全国第一位,2007年达到了1.6亿亩,比2003年增加了4000多万亩,总面积及粮食增量居全国第一。粮食产量已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总产连续登上600亿斤、700亿斤两个台阶。商品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稳居全国首位。

目前,黑龙江形成了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为主的水稻种植带,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为主的大豆种植带和以绥化为主的玉米种植带,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黑龙江省正逐渐发展为中央储备粮基地、地方储备粮源基地、平衡市场供需的采购基地、优质品牌粮基地和大型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等五大基地,其作为东北粮仓“龙头”的优势逐渐凸显,并进而带动东北三省的粮食产业稳步发展。

如今,东北一望无际的稻田和玉米田里,农民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今年东北各类农作物的长势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不出现早霜,“东北粮仓”有望持续增产。

向科技要产量

黑、吉、辽三省农业部门汇总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三省粮食意向种植面积较之去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今年三省粮食意向种植面积2.73亿亩,比去年增加219万亩,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粮食意向种植面积分别为15897万亩、6860万亩、4630万亩;比2007年分别增加205.8万亩、10万亩、3.2万亩。根据农情的调度来看,预计今年的秋粮面积超过11亿亩,其中玉米是4.45亿亩,增加150多万亩,大豆1.37亿亩,增加了530多万亩。

为确保粮食生产,黑、吉、辽三省加大了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把粮食生产发展转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轨道上来。

主产区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带,热量不足是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省春旱又呈逐年加重态势,抗旱保种压力越来越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输出,粮食生产粗放经营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业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品种的应用,原有的一些农业技术已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黑龙江省在总结多年粮食生产经验、分析现实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对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积极探索建立适于不同作物、不同积温带、不同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2008年,黑龙江省推出了玉米小垄密植、通透密植栽培,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新基质旱育秧、“三化一管”栽培,大豆窄行密植、“垄三”栽培,小麦“早高密”、“两秋一密”栽培,马铃薯大垄密植栽培等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面积8050万亩,比上年增加3000多万亩,其中2919万亩的高产创建区域,预计平均亩产比上年提高10%以上,增加粮食产量20亿斤以上。

除了加快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技术推广载体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技推广体系、各类农民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黑龙江农业开发资金中用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就达1亿元,吉林省政府也拿出200万元作为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技术推广补贴。

强农惠农的政策,加上地方政府资金技术的支持,有利地调动了东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对种粮越来越有信心了。一些在外打工人员,现在又重新回来承包种地,农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使三省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加大粮食补贴

今年,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遭遇粮食危机,但我国影响不大。五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5个涉农“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4年,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2006年又在粮食直补基础上实施了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政策。2008年在2007年增加补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综合直补的力度。

据了解,1988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资金从5.7亿元增加到115亿元,20年共安排了958亿元,年均增幅为17.15%,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贡献了力量。

今年国家用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规模就达到1028.63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其中农资综合补贴716亿,粮食奖补大县资金145亿,生猪生产大县21亿,油料生产大县20亿,加起来比上年增长85%。

此前,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对媒体表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003至2007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达1.6万亿元,年均增长17.8%。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对粮食、生猪和油料生产大县进行奖励,对农业保险保费进行补贴,并对鲜活农产品运输予以费用减免,中央惠农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中央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对各省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的同时,黑龙江坚持支农资金早安排、早落实、早拨付。2007年初,在国家粮食补贴资金没有下拨的情况下,黑龙江省采取地方财政垫付的方式,将28.7亿元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于春耕前发放到农民手中。

今年春天,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据测算,今年水稻、玉米、大豆亩生产成本分别增加75元、60元和50元左右。生产资料涨价使种粮的比较效益下降,这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不利因素,黑龙江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宣传引导,在继续保持去年48.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不变的基础上,新增21.9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粮食直补资金23亿,农民人均补贴由2007年251.9元增加到2008年352元,加大了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农资涨价给春耕生产带来的困扰,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08年,辽宁省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已达3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共有2124万农民受益。这是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以来,辽宁省补贴资金规模最大、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今年,东北各省农业部门提前做到未雨绸缪,及早谋划秋冬生产,做好种子的准备、储肥工作,尤其是磷钾肥的储备工作,为明年的春耕生产打好基础。

粮食直补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中央、地方持续加大的农业投入,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种粮中尝到了甜头。望奎县东郊乡农民姜旺激动地说:“这几年政府不断出台政策,补贴农民。今年化肥涨价,政府又补贴了一块。像这样的好政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三防”保秋收

夺取今年的粮食丰收,实现五年连续增产,是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在七月初,农业部就提出“全国从南到北奋战一百天,夺取今年秋粮丰收”的总体要求,秋收前夕,农业部主要领导莅临产粮大省黑龙江,深入一线,分析北方秋粮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加强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的各项工作,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为的就是千方百计地保障东北秋粮丰收,夺取全年粮食的丰收。

今年东北三省的气候条件总体不错,春季风调雨顺,降雨比较多,没有大的自然灾害。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东北地区大部分气温偏低,但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大部地区光热充足,对前期低温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了一定的补偿作用,加上春耕生产准备充分,克服了低温冷害的不利影响。农作物呈现保苗率高、整齐度好、生长发育进程正常、长势均衡的特点,总体长势好于常年。若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东北粮仓将有望实现持续增产。

虽然今年年景不错,但秋收后期仍将面临许多关口的考验,早霜的危害不可不防、病虫害还时有发生、后期的干旱都会影响到今年秋季的粮食收成。

历史上秋粮减产最多的,威胁最大的就是早霜。最近几年东北地区,已连续十二年是暖冬,但即使在暖冬的背景下东北也遭受过比较严重的早霜,大范围的早霜损失粮食近10亿斤。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品种,包括玉米、大豆品种大量的越区种植,已经种到了吉林和黑龙江的南部,一旦出现极端天气,损失将十分惨重。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最新预测,今年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早霜,霜期要比正常年景早三到五天。为避免后期出现早霜影响秋收,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各省农业部门防微杜渐,一方面采取催早收、扒皮晾晒促早收、防低温等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联合气象部门,提早谋划了抗灾救灾的有效方法,实行加密预报、滚动预报,及时预警,力争今年秋粮丰收,全年农业丰收。

此外确保秋粮丰收,还要看能否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近些年受品种的影响,北方地区蝗虫、玉米螟发生危害呈加大趋势,今年黑龙江、辽宁、吉林由于庄稼长得太好,二代草地螟超出常年,发生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多年来少有的。黑龙江有的地方上百亩的油葵被草地螟吃光。此外马铃薯的晚疫病在粮食主产区也频繁发生。

为了把快到手的粮食保住,一场虫口夺粮的战役已经打响。各地都在想尽各种办法防治病虫害,如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铲除杂草,消灭虫源,努力把病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另外防秋旱问题也不容忽视。尽管今年雨量充沛,但黑龙江几个县,吉林、辽宁秋旱的问题也不少。辽西部分地区出现旱情,7月下旬以来,朝阳市的建平、凌源地区一直没有降雨,进入8月份后,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有240万亩耕地出现了旱情,其中玉米有190万亩。黑龙江的哈尔滨市水田渴水问题也比较严重。秋旱能造成作物成熟期晚十天左右,形势仍不容乐观。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汪洋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