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文革] |
1954年春,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侄女彭钢等在十三陵小憩。
1940年8月20日,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引致举国欢欣。9月1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勉电:“朱副长官(第二战区)、彭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然而,与国民党阎锡山部之间进行的反磨擦战役,却使彭家付出惨重代价。就在蒋发出嘉奖电不久,彭德怀仅有的两个弟弟———三弟彭荣华和二弟彭金华在家乡被国民党先后杀害。获悉噩耗,彭德怀立电蒋介石要求严惩凶手,蒋却避而不答。彭钢便是彭荣华最小的女儿,当时不到两岁。“从小,我妈就对我说,千万不能说自己姓彭。”或许是为了弥补对亲人的愧疚,彭钢等5人在1949年中即被彭德怀接到武汉,上了半年学之后,1950年初到北京上学。但从未见过面的彭钢,却对彭德怀充满陌生感。她坦承:“那次见面,并没有像见到父母的感觉,说实话,我觉得挺拘束的。”
朝鲜战争,向周总理争取参军
1998年,杨尚昆在《追念彭大将军》一文中追忆说:“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乘党中央面临的暂时困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在黑水芦花,他第一次见到彭德怀时就极力挑拨彭、毛之间的关系说:‘从江西出发以来,你的队伍打得很苦,损失很重。我给你三个师,听你指挥。’彭德怀同志立刻驳斥了张国焘的这些胡言乱语。当天晚上,他把上述情况告诉我时,还余怒未消地说:‘张国焘这个东西,把我彭德怀看成什么人了?把我当军阀。我要当军阀,就不当红军了。真是岂有此理’。”这充分表明了彭德怀以大局为重,不记会理会议所蒙受无理指责的高尚品质。
与彭钢首次见面后不久,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被毛泽东用专机紧急招回北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出兵援朝事宜。时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回忆这次会议中大家发言的倾向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而据《彭德怀传》记载,在会上面对毛泽东的询问时,彭德怀说:“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当毛泽东讲了林彪不能出兵的情况后说“这担子,还得你来挑”时,彭德怀沉默片刻,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10月19日傍晚,辽宁鸭绿江畔。身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仅带着一名参谋和两名警卫员上了一辆汽车,冲过鸭绿江大桥,从此开始指挥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多年以后,彭德怀对彭钢说,对于这场战争,“能不能马上胜利我也没有把握。直到第一次遭遇战胜利后,心里才有了底。”
1953年7月,彭德怀在与美国签署停战协定后回到北京,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随后担任国防部长。彭钢在当年也进入师大女附中读书。因为彭的爱人浦安修经常出差,家里没什么人,彭德怀就让彭钢走校,住在他身边。但倔强的彭钢却并不领情。“我不愿意,觉得和许多同学一起住校住惯了,一个人住到伯伯家挺别扭的。”后来,彭德怀身边的人轮流做工作,说“你伯伯一个人呆着孤孤单单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就对伯伯说,走校就走校吧,但有个条件。我每天上学,走路要四五十分钟,来回一两个小时,有那时间我还不如看看小说呢。所以你得给我买辆自行车。”后来,彭德怀真的让警卫员和家人在西单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从此,彭钢开始生活在彭德怀身边。住进中南海后,令彭钢印象最深的是住房紧张。“除了会议室、办公室外,住的地方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三个房吧。我住东边那个小屋,旁边就一个厕所,工作人员上厕所都在那个地方,特别别扭。”此后,彭钢和伯父的感情慢慢融洽起来。“我写作文,每次他都要看。那时我作文不错,有时老师的批语说有写作才能之类的,他就挺反感,说小孩子有啥写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