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就不该谴责换偶?
本报评论员 李铁
南京副教授“换偶”(据现在的报道披露的事实,该教授目前并没有配偶,系单身组织性派对活动)一案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知识界围绕此事的讨论也不少,因为此事绝非一个色情八卦那么简单,涉及到现代自由社会的诸多政治哲学问题,比如现代社会的法律是否应该将道德因素排除在外;现代社会是否应该选择道德相对主义,还要不要维护主流的价值判断;批评别人的私德就是把自己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强加于他人?
意大利真有1/4夫妻换偶?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一些基本的事实,看看在换偶等性问题上,西方国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4月13日,李银河先生发表了题为《1/4意大利夫妇参加换偶活动?》的博客文章,文章中说:“意大利《新闻报》报道称,约50万对夫妇定期在200多家私人性爱俱乐部进行换偶游戏。但有关专家认为,实际人数远不止于此,应在近200万对,即占全国性活跃夫妇总数的1/4。”
这个说法可能让许多换偶人士感到兴奋,顿生一种“知音”遍天下之感,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所谓的“1/4”完全是一个信口开河的数据。笔者查阅了该期《新闻报》,李银河先生提到的这一数据是出自一个叫Federsex的组织,而“有关专家”,也是该组织的人。
而这个Federsex组织,与ENTES是代表意大利换妻俱乐部的两大联盟,这些换妻俱乐部是靠卖门票维持的。根据ENTES的数据,在换妻俱乐部里夫妇与单身男性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另外,单身男性需要付出比夫妇更高的票价方可入场(150欧元:50欧元)。很明显,这实际上是一个性产业,有近一半是单身男性去“买春”而已。Federsex这种组织口里说出来的数据,显然当不得真,他们自己也说只是估计。把这个数据看做是换妻俱乐部自己的广告吹嘘,应该更为恰当。退一万步讲,即便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买张门票、观摩了俱乐部,也未必等同于实际参加换偶的人数,就像相亲活动,参与者众,但真正成双成对的有多少呢?
而在严肃的研究方面,社会学家理查德·简恩克斯在《换妻:文献回顾》一文中也指出,换妻俱乐部的统计与严肃的调查数据差距极大,往往能相差十倍之遥,实在当不得真。
西方人真的那么开放吗?
这些年出国的人多了,人们对西方社会的错误想象也逐渐回归真实,网络上也有很多人谈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的感受,不少人都提到这样一点:在性方面,西方人并不像许多国人想象得那么开放。或许青少年学生在性方面要开放活跃一些,但对于大多数已婚人士,特别是中产阶级群体,则在性方面倾向保守,非常重视家庭的价值和对伴侣的忠诚。很多有过中美两国生活经历的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性观念开放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
对此,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些新闻事件来窥豹一斑,看看西方人保守的一面:
2月20日,美国高尔夫球星老虎伍兹召开记者会,就自己的出轨和说谎行为道歉,他为自私行为感到痛心,并表示伤害到很多身边人及球迷,令他们失望,后悔没做好榜样。尽管如此,在伍兹的婚外情曝光之后,埃森哲、AT&T、佳得乐三家公司宣布,终止与伍兹的广告合同。
2月6日,英格兰足总发表正式声明,解除特里英格兰国家队队长职务。原因就在于特里与队友布里奇的妻子有婚外情。英国首相布朗对该决定表示支持。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在建国两百多年之后,美国选民才接受第一位曾经离婚的总统。迄今为止,也是唯一的一位。另外,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也是第一位离过婚的法国总统。
在美国南方各州,有55%的学区在性教育课程中讲授婚前不能有性行为,在东北部,有20%的学区也这样做。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至今没有作出过与换妻活动直接相关的判决。1998年,凤凰城通过了法令禁止现场性表演,使得换妻俱乐部成为非法。1999年,当地换妻俱乐部的老板及成员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宣布法令违宪,2003年,亚利桑那州上诉法院最终驳回请求,确认了法令的合宪性。在此之后,德克萨斯州的丹肯维尔亦通过法令使当地的换妻俱乐部成为非法。另外,美国还有多个州,至今仍然有通奸罪。
瑞典性教育协会呼吁宣告各类“性俱乐部”为非法并予以取缔,并谴责色情文化渲染的一种无感情的、麻木不仁的性,认为色情文化的目的是使人形成错误的期待和概念,满足人的下流的情欲,因此对年轻人以及其他并不确切了解什么是爱情的人来说危害特别大。
性放纵不等于先进文化
在以往的中国社会中,道德与传统似乎总是与权力、虚伪、专制等裹挟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自由知识群体很容易将性解放(甚或性放纵)与争取自由人权、启蒙、宽容、文明等词语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性少数群体的放纵只是性观念多元化的表现,符合历史的进步潮流,是先进文化的象征。
但问题绝没这么简单。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这几十年来西方社会的性观念反而趋于保守,各种保守主义思潮后来居上,在许多领域都占据了主流地位。
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皮尤中心在前几年做过一个调查:在成功的婚姻的必要条件中,与1990年的调查结果相同,贞洁是第一位的选择,达90%以上。1997年的一份盖勒普调查也显示,90%的美国人认为婚外性行为不可接受,只有6%的人同意这一行为有时是错误的;3%的人认为这是无所谓的。而且在对于婚外性行为的态度上,年轻组和年老组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这种态度与上世纪60年代性解放风潮时期的态度完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似乎性放纵运动才是过时的玩意。
我们不可否认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所带来的某些积极的社会变革,但性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也使得人们再次反思传统和禁忌的价值。性,绝不像握手那样简单。那些简单认为性解放、性放纵失去的只是锁链的人们,收获的反而是更多的痛苦。
据统计,1960年之后的三十年,社会文化有如此改变:暴力罪案增加了560%;私生子多了不止400%;离婚率增加4倍;生活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比率增加了3倍;青少年自杀率增加超过2倍。1962年度离婚家庭约41万,1970年升到70. 8万,1978年达1l3万。美国社会为性解放运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76年,卡特在竞选中反复承诺,他的政府一定要把重建家庭问题置于最优先地位。“美国家庭出了毛病”—这是吉米·卡特对性解放导致家庭危机的概括。入主白宫后,卡特曾五次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性解放走入死胡同》一文,指出,“审慎和责任感是80年代的格言”,反思了性解放运动的问题。法国《费加罗杂志》发表了《新的性道德:恢复忠实》一文,指出:“不负责任的婚姻时代已经过去。”关注家庭的健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联合国将1994年确定为“国际家庭年”,呼吁重视传统以及家庭的价值。
实际上,60年代的那场性解放运动,只是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的乌托邦运动中的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性放纵风潮其实并不新鲜。美国社会学泰斗索罗金这样概括:在巴比伦、波斯、马其顿、蒙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后期,以及埃及古王朝、中王朝和托勒密王时代。历史反复上演:一旦整个社会放松对性的约束,则在三代之内,文化便会没落下去。
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附近由一群嬉皮士创办了“群居公社”,群居男女随便发生关系,生了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他们就由一个委员会来抚养。此后,全美各地陆续建立的“公社”和“群居村”多达三千个左右。但这种公社很快穷途末路,纷纷解散。
这些“解放”运动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性并不是握手、做运动那么简单,高潮并不是性的惟一意义,我们无法对那些关于性的复杂而深刻的人类情绪装聋作哑。这几乎是由人的本质天然决定的。
人类历史上的主流文明对性的规范与禁忌也不都是故作正派的假道学、强行压抑、或双重的标准。道德习俗之所以得以积累和流传,就在于遵守道德律令,反而能带来真正长久、快乐的性满足,减少试验性的痛苦。
自由社会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
或许有人说,社群的衰落不是我所关心的事,个人权利至上,我有放纵的权利。很多人认为,只要符合“自愿、成人、隐蔽”三原则,只要不伤害他人,任何性行为不单在道德上都没问题,更是人权,任何程度的干涉(包括道德判断)都是侵犯人权。因此,现代社会就不能谴责换妻行为。
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也认为,法律应该独立于道德和价值判断,道德完全是私人领域的事情,现代自由社会必然选择道德相对主义。
其实对于这种观点,政治哲学家们已经有了很充分的讨论,这种粗线条的自由主义是一种典型庸俗自由主义观念。
当代政治哲学界,以桑德尔、查尔斯·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社群主义的兴起,就很集中地批判了这些观念。他们和众多学者们都看到,一个奉行道德相对主义的社会,如果在法律和公权力中完全排除了道德和价值判断,会导致自由的枯竭。社会中的小共同体的一些共同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对于保持自由社会的活力与方向,至关重要。
如果整个社会只有几条法律框框是共同的规范,这样的社会的自由基础极其不稳定。法律和政治自由只是简单的骨架,并不能赋予自由社会以鲜活的生命。
关于施密特的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很热门,他就注意到,一个没有共同道德和价值判断、奉行极端自由主义的群体,反而极容易被极权所奴役。这就是他所说的,极端自由主义与极权只有一纸之隔。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也明确提出,自然法或者说道德法应该成为任何正义国度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道德相对主义实际与虚无主义是一回事,这必然导致法律界的混乱。
没有人否认自由是人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但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若把任何一种价值绝对化,就会导致其他价值的忽略,把自由视作唯一价值也有同样后果。如家庭、爱的关系和尊重他人生命的要求,都意味着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有权利做某事并不代表做某事就一定是对的,批判一个人的行为也不等于剥夺这个人的政治自由。即使社会赋予我们权利做一件事,这件事仍是不道德的(如潜规则、婚外情)、不值得鼓励甚至需要批判的(如懒惰、浪费、好赌)。
何种道德和价值是值得倡导的?尽管这是人类很难给出终极答案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道德和价值就只能是相对的。人类只在客观价值的引导下行使自由,才能得到丰盛生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韩洪刚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