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重要的不仅是变脸
作者:练洪洋
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透露,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一点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或结束严肃拘谨时代,变得更为亲民。(6月8日《广州日报》)
一档新闻节目,如果“变”的只是主持人的脸孔、服装、笑容、灯光等外在的东西,而新闻本身“不变”,还是上述的“几多”和“几少”,还是那么僵化与刻板,这种舍本逐末的“变”便是毫无意义的,小打小闹的“变”保鲜期是不会长久的。
不管传统的新闻传播学者、新闻从业人员愿不愿意,在“娱乐至死”的泛娱乐化时代,新闻节目如果能撕掉一本正经、呆板僵化的“假面”,走亲民路线,自然些,再自然些,对新闻传播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除了《新闻联播》这个坚固的“堡垒”之外,央视其他时间档新闻节目,早就悄悄在“变脸”了———主持人的笑容多了,气氛轻松了,甚至不时有小“破绽”让观众娱乐一下。
不过,就《新闻联播》而言,“变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变脸”是形式之变,改变不了“内在”。《新闻联播》是新闻权威,权威到可与“红头文件”比高下(不少人正是通过它来解读各种政治信息);《新闻联播》是宣传权威,权威到几乎成为政府的“政务窗口”。此外,它还承担着诸多本不是新闻节目承担的政治责任、社会职能。由于过度强调新闻的权威性、宣传性和社会责任,反而损害了新闻的伦理次序和核心价值———如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观赏性等。
会议新闻多,民生新闻少;宣传教育多,新闻事件少;领导镜头多,公众出镜少;综合旧闻多,突发新闻少;正面新闻多,负面新闻少;表扬新闻多,批评新闻少……再加上一些形式主义等问题,使得《新闻联播》看起来不像一档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而更像是庆功会、表彰会、宣传会,甚至是故事会(该节目常用超长时间介绍人物故事)。新闻基本特征的缺失,使它成为另类的“参考消息”。
即使采取强制性的联播制度,其收视率这几年也不尽如人意。事实证明,在资讯多元化的时代,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了用脚投票的权利。事实证明,过去那种一家独大,唯我独尊,一意孤行的思想是行不通的,缺乏基本职业规范和人文关怀的新闻节目是没有市场的。
形势在变,思想也要变,只有“变”才有出路,但要如何“变”却是非常有学问的。一档新闻节目,如果“变”的只是主持人的脸孔、服装、笑容、灯光等外在的东西,而新闻本身“不变”,还是上述的“几多”和“几少”,还是那么僵化与刻板,这种舍本逐末的“变”便是毫无意义的,小打小闹的“变”保鲜期是不会长久的。
把新闻报道当新闻报道,把观众当观众,新闻节目才会真正成为新闻节目。
下一篇:夏余才:新闻联播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作者:
展江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