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代表不知道反对键在哪边
作者:曹林
有媒体在微博代代表委员向网友征集意见,一位学者留言说:问问部分委员们,当您坐下,面对主席台,哪边是反对的按钮?左边还是右边?问题问得比较尖锐,代表委员听着可能比较刺耳。不过,如果让记者站在人民大会堂外等着代表委员散会出场时轮流问他们这个话题,能答出来的人应该不多。
20多年前,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第一次拍两会就抓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人大代表黄顺兴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公开发表反对意见,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不同声音。贺延光拍下的这张黑白照片名为《民主的进程》。同年,香港的廖瑶珠代表在通过第一个专门委员会民族委员会人选名单时声明弃权,理由是“我不会投我不了解的人的票”。还有两会“第一张反对票”,也是中青报记者敏锐捕捉到并率先报道,产生很大的舆论影响,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开放的一种象征。
那时我还只是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今我已经成为这家在中国社会进步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报社的一名评论员,并已连续5年参与了两会评论写作。拍《民主的进程》的贺延光老师鬓边已生华发,已成为摄影界权威和有公众影响力的老报人。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我在5年来的两会关注中也能在细节中切身感受到那些点滴的进步。反对声不再是新闻,反对票已很平常,每年的表决结果中都能看到反对票和弃权票。
不过,从一些代表委员参政表现和整体的议政氛围来看,不少人在心理上还是缺乏“真正在心底理解并认同才去支持”、“不认同就反对”的履职准备,没有养成“真正看懂了、真正认同了才去投票”的意识。少数人只会随大流,跟着别人一起举手,稀里糊涂去按手边的键。人民千钧的信任,在少数代表委员那里只是轻飘飘、盲从的一按键。
问代表委员反对按钮在哪边,不是忽悠他们去投反对票。参政议政不是越反越好,行使权利不是唱对台戏,“说不”也不能盲目去说。而是希望,要有“不认同就反对”的问题意识和准备,代表要能超越盲目的从众、乖巧的迎合、偷懒的盲从、世故地看领导脸色和不负责任的随意,而独立、完整、理性地去行使权利。政协委员倪萍近来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3月6日《南方都市报》)——支持和反对都很正常,只要是发自内心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作出的选择就对了。
中国的民主政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从人民大会堂议政厅可以看出来。20多年前,人大的计票系统中甚至都没有统计弃权票的程序。金圣基编著的《人民大会堂见闻录》中披露了这一信息:1988年4月8日人大选举时,当时的人大委员长万里说:因为计票的电子计算器中只有统计赞成票和反对票的程序,没有编入计算弃权票的程序,弃权票得用人工统计,因此当天的会议时间可能要拖长些。相比20多年前,大会堂在民主细节上已经越来越完善,有了专门为有障碍的代表设置的投票工具,举手改成了无从众压力的按表决器,有了更方便代表真实表达自己的秘密写票处。
有了民主表达的条件,需要代表委员激活自己的权利,利用这些便利工具,对看不懂的政府预算,对有问题的法案,看清反对键在哪边,勇于使用自己的权利。
下一篇:王艳明:倪萍率性直言我们应细思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羽戈
编辑:
郭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