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中国需要一个“日本坐标”
2010年04月20日 07:48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日本专家对比中日成长路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马挺 发自东京

【编者按】有人说,高度发达后,日本经济已经开始“衰老”了。反观中国,这位大有后来居上气势的“大个子”,虽然身上问题多,但是发展势头和劲头都很强劲。而日本,则想在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的中国身上,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点。日本庆应大学东亚经济问题专家渡边幸男教授,以及副教授驹形哲哉先生,长期观察中国经济问题,对于当前中国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以日本为参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经济具有自身独特性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您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有何观感?

渡边:我小时候住在(东京附近)的川崎市,正处于“京滨工业地带”,是当时日本机械制造中小企业的聚集地。我家实际上也是从事制造业的。在中国获得的印象,与我年轻时家乡的那种活力、干劲很相像。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市场开拓方面,都显得非常积极,竞争意识强烈。而且,在我开始对中国调研以来的十年,这种竞争和开拓的精神没有减弱。

《国际先驱导报》:日本经济当年的情况跟中国现在的情况相似吗?

渡边:日本的大企业与中国不同,战后还是基本保持了几大财阀的布局。比如三菱、三井、住友等等。在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期,以这些财阀企业为中核,带动周边的中小企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产业结构。而中国没有这种中核型的大企业,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因为中国制造业的成长道路,与日本不同。

驹形:以前学界一般认为,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起飞时,一定会循着发达国家曾经发展的路子走。但是,十来年前开始就发现,中国并不是完全按照通行的老路在发展,现在的印度也是一样,都在走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这是因为国情不同,时代也不同。

在部分领域,中国正在追赶,甚至超越日本。但是日中两国经济发展的形态不同。中国可以说是一种“延展型”的发展态势。大量的低价格商品,比如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自行车,一部分轿车,正是对应了大量中低消费者的需求和水平,而且又与处于高档进口商品的竞争性不大。所以,目前中国的经济与日本高速成长期的可比性不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所以,在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同时,要注意研究、了解自己的独特性。

“日本制造”VS“中国制造”

《国际先驱导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价廉质劣。据说“日本制造”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经历,但后来“日本制造”很快树立了“高质量”形象。日本是怎样做到的呢?

渡边:这主要是战后日本产业发展时期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使然。日本的国产电视机,一开始主要是从RCA(美国无线电公司)购买了约二十个重要专利。而且是每个日本电视机企业都买的是同样的专利。这样,国产电视在性能上应该是一样的,竞争的领域就集中在如何提高质量和耐用度上了。同时,日本企业还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海外产品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打入日本市场。如果做不到价廉物美,那就会保不住国内市场。汽车制造业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

驹形:这个问题还与日中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和消费者基数有关。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趋于缩小。工业产品,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如汽车、电视、食品等等,主要消费者是国内不断增长的中产阶层。各企业必须不但在价格上,更主要的是在质量上下功夫,才能开拓和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中国国内的消费品企业,首先面对的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是日本当时的十多倍。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人数不多的富有阶层往往将目光投向质量更高的进口货,或者直接到国外购买,国内企业还不急于满足这些富有阶层的需求。而其他大多数低收入的人群,他们的消费标准,主要是在于价格,质量还不是最为重视的。这就使中国有关企业把大量生产、降低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是中国的特点。

渡边:比如一辆自行车,在日本起码1万日元(约七百元人民币),在中国最便宜的才一百多块。但还是有人买。因为不怕出故障,中国到处都有修车铺。而在日本则极少。所以在日本销售的自行车,就要保证几年都不出故障。

《国际先驱导报》:此次美国人拿“丰田”汽车出气,中国汽车业今后是否也可能遭美国这样的打击?

渡边幸男:中国的汽车产业面对的还是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目前产量还有限。待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两三千万辆时,我想,不光是美国,日本也会“打击”中国的(笑)。

日本整治食品及环境之路

《国际先驱导报》: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深为社会关注,中日之间也曾闹出“毒饺子”风波。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渡边:其实,在日本的一些农家,对于自己食用的蔬菜、稻米,也是尽量不用农药,而供出售的,就不然了。目前,在日本,倒是超市为了保鲜使用的保鲜剂、漂白剂,更应该引起注意。

驹形:重视食品安全的程度,与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有舆论的监督,有紧密的关系。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日本人买回蔬菜,就是洗过后也不敢吃,而是要用专门的药水泡,去掉残留农药。但是随着消费者、生产者健康意识的提高,舆论开始监督,问题才逐渐改善的。

渡边:我老家的“京滨工业地带”就曾是有名的工业污染区。现在已经治理得很好,比上海都要干净了(笑)。但偏僻农村,要想提高收入,就要引进产业。引进产业时就会碰到污染问题,如果只引进产业中不产生污染的部分,显然就会不成整体。所以,在引进时一定要首先制定防污减排的切实措施。

驹形:现在的国际环境,人们的意识水平,已经和日本当时的情况不能相比了。中国应该特别注意到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梁辉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