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误解的茅于轼更值得尊重
作者:付克友
“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只有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有钱人才不喜欢。”当茅于轼这句话被媒体放大到标题上,公众建立在道德义愤上的误解就已然产生了。毕竟,“带不带私用厕所”,不过是廉租房建设的标准问题,而茅于轼原话重点并不在此。事实上,与其说茅于轼在谈“廉租房该不该要厕所”,毋宁说茅于轼在谈“要经济适用房,还是要廉租房”。
而取消经济适用房,大力建设廉租房,恰是茅于轼长久以来一以贯之的观点。其出发点是要帮助社会上最困难的那部分人群。因为公共财力有限,只能先解决最困难的人,然后才能帮助中等收入的人———即经适房要帮助的对象。如果抛开偏见,这道理其实不难理解。试问,那些经济拮据而居无片瓦的失业工人和那些10几个人挤在一间出租屋的农民工,他们是选择经济适用房还是廉租房?而那些经适房因为违背市场规律,又缺乏有力监督,最终又落入到谁的手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茅于轼说,经适房既缺乏效率,也没有公平。
不能排除,那些可以在网上辱骂茅于轼的人中,有不少正是那些有钱有关系买经适房的人。而真正最需要住房保障的人群,比如那些失业工人和农民工,并没有兴趣也没有闲暇去上网骂娘。当然,茅于轼观点的反对者甚至辱骂者,更多地来自于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深深的误解。
建议廉租房不带厕所,茅于轼不过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运用有效的公共资源,更有效率地帮助更多的穷人。这样一可以节约建设资金,二可以节约监督成本。对于急需住房保障的穷人来说,是私家厕所和公共厕所,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悲天悯人,或者要体现人文关怀显然有些因小失大。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经济学思维,看起来冰冷无情,却可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实现更多的社会福利。
另一个层面,公众对经济学家的社会角色也存在由来已久的误解。在中国30年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中,经济学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功过得失自可评说。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当经济学家在诸多领域发言,人们却往往赋予他们比经济学家更多的身份符号。这实际上是经济学家不能承受之重。实际上,经济学家只要站稳经济学立场,以独立操守自由精神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尽到了一个经济学家的责任。所以茅于轼重申,他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发表看法,如果与众不同就是贡献。就此而言,作为经济学家的茅于轼无疑是合格的,也是应该给予充分尊重的。
下一篇:毕诗成:监督乏力逼出廉租房的茅房问题
作者:
徐琼
编辑:
贾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