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北镇
19日开始出现的广州“猪肉精”中毒事件累计发病人数增加到70人。毒猪源头已查明。中毒事件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逐日下降,21日已无新的发病报告。(2月22日《羊城晚报》)
“瘦肉精”中毒事件,又让公众绷紧了食品安全的神经,如果从红心鸭蛋和多宝鱼风波算起,一直到三聚氰胺牛奶、鸡蛋,食品安全事件已经不少,虽然制度在不断完善,安全漏洞越来越少,但是安全问题却依然不能忽视。
而尤其令人惊心的,倒还不是这“瘦肉精”中毒,而是报道中阐述的:本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省个别不良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瘦肉精”喂养生猪,最终导致大范围的中毒事件。而问题是在于,用“瘦肉精”喂猪难道真的是“个别不良生猪养殖户”的问题?这次“瘦肉精”中毒真的能用“个别”来解释吗?
对“瘦肉精”公众并不陌生,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养殖猪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在养殖业内是公开的秘密。比如,据报道广东四会的猪,有七八年不准入广州了,就是因为瘦肉精超标(《羊城晚报》2月12日)。在这种情况下,瘦肉精更应该重点检测、重点把关,可为什么依然出现瘦肉精猪肉流入市场的情况?违禁的“瘦肉精”来自哪里?一些看似被防堵在本地外的“毒猪肉”最终又销到了哪里?在出栏前抽检、检疫环节存在哪些漏洞,对非法使用者的打击力度等等,这些环节都存在哪些漏洞?这绝不是可以用“个别”来解释的。一次中毒的“小事件”就暴露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都与公众的健康息息相关。
若把此次中毒事件看成个别、意外,就可能降低相关部门的责任感和重视程度,更不利于完善检验、检疫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漏洞。只有对食品安全保持高度的戒备和责任心,认真重视,才可能有效的打击各类非法行为,保证食品安全。否则,即使不会出现“瘦肉精”中毒,也会出现其他食品安全事件。
作者:
王北镇
编辑:
贾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