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多米尼邮报:中国沙漠之旅
2008年09月23日 09:05中国网 】 【打印

新西兰《多米尼邮报》(The Dominion Post)9月17日文章:中国沙漠之旅——一次非同寻常的旅行带领游客进入异域中国(作者:SUSAN ARTHUR)

正午的绿洲,酷热但仍算得上是干旱沙漠的避难所。

敦煌,也是总所周知的沙漠之城或火焰城,它处于两个沙漠之间,沙丘遍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荒芜的戈壁。

这里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栖息,因此,对于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队来说,它是中国西北重要中转站。它也是让人心旷神怡之地,炙热中一片喜人的绿地让你感觉像是奥林匹克铁人三项,不知如何是好,是去喝水呢还是强忍着?

早先,在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石窟之旅时,我们曾骑着骆驼用三个小时横穿沙漠,欣赏丰硕的佛教文化文学遗产。

骆驼双峰间的摇摆,适合冥思,但也让人昏昏欲睡。唯一还在活动的就是偶尔掠过的蜥蜴。要不是紧靠着的骆驼硕大的嘴和多米诺骨牌大小的牙齿有点吓人,再加上臀部愈演愈烈的酸痛变得麻木,你几乎能打上个小盹休息一会。

一只驼铃响起,随后,所有的驼铃都响了起来。领头人将我们的骆驼栓在一起穿过死城,圆形的土墓绵延数里。火葬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必须的,但是这里却有很多佛教和穆斯林教的陵墓。

沙漠上的轮胎印足以说明这里并不缺少来访者,不过,前来淘金、玉器、艺术品的盗墓者已经将一些古老的坟墓严重损坏了。

具有异域特色的壁画

莫高石窟-也称千佛洞-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的朝圣者、富商和艺术家们的共同杰作。在敦煌,峭壁上几百尊石刻,有绘画、雕塑、手稿和宗教经书。对于维护这些石洞,赞助是至关重要的。譬如显赫的大提琴家马友友等社会名流,他们赞助修复所需经费。

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敦煌极具战略意义,经由此地通往中亚、印度和欧洲,这里也一度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体系相交汇的中心。

刻在石窟中的千年壁画除了有圣像雕塑,如佛教飞天,还深入洞悉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动物、建筑和音乐。

高达36米的阿富汗巴米扬佛像被塔利班摧毁之后,莫高石窟的佛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

14世纪时,这些洞穴曾被密封起来置之不理,被遗忘在沙漠里。直到1900年,一个道教僧侣发现了它。某一天,他被绊倒在一个密室上(17号洞,藏经室),其中有超过50000本佛教、儒家和道教经典,其中一些是用罕见语言书写。

这些手搞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内容涉及诗词、科学、数学、天文学、造纸术和星相图。他们总称为《中世纪百科全书》。

该重大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来自英国、法国、日本和俄国的冒险家来到中国盗窃洞穴中的瑰宝。这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十分心酸,即使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拯救了宝藏免于遭受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的破坏。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