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罢工 中国媒体为何失语
杨耕身:法国大罢工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11月14日,几名巴黎市民骑自行车上班。由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工人罢工,自行车成为巴黎上班族的重要交通工具。 新华社/路透
随着民意逐渐滑向政府,法国交通系统大罢工也逐渐偃旗息鼓。11月22日,法国铁路运营公司最大的工会——法国铁路工会举行全体大会,投票结果显示,99%的铁路工人愿意重返工作岗位。这预示着,法国政府取消“特别退休金制度”的改革,将进入劳资谈判阶段。而对这样一个情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部副研究
员刘建生在新一期《财经》杂志上表示,“可以预见,如果萨科齐能在其改革第一役中赢得胜利的话,工会的力量将受到大大的削弱。”
罢工失利会使工会的力量大大削弱?我不太能认同刘建生研究员的这一判断。而类似的看法如此之多,看来确有明辨之必要。众所周知,法国人的随意罢工,更像是一种文化。“就像下雨天一样,抗议示威是法国首都日常生活的常规特色。”这是因为,罢工是法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只要公民存在权利诉求,而利益调节机制或政府与公民对话渠道不足以解决利益冲突,罢工在法国就不可避免。在这样一种“国情”之下,我们自不能说,每一次罢工都以工会的胜算为终结,当然也就更不能以罢工胜利与否来评价工会的力量了。
这其实涉及如何认识工会的力量的问题。首先是作为一种力量的内在部分。在法国罢工风潮中,如果说长达十天的罢工,尚不足以让人认识“工会有力量”,那么通过工会全体大会表决决定是否复工,使大罢工日渐平息,也应该足以让人认识到真正的力量。这就是:它不以获取多少利益来衡量,而必须是以是否真正代表或反映工人的意志来作为标准。大罢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都以大多数工人的意志为驱使,难道还不正是一种“内力”的显现?一旦收放不住,那是“走火入魔”,会成为破坏之力。
作者:
鲁宁
编辑:
吴飞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