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印度薪资涨幅远超中国的启示
2007年11月13日 09:04东北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印度] [印度与中国] [工资]

印度模仿中国经济特区模式为何失败

印度与中国都属于大国,也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农民以及农业问题上,都存在诸多共通点。而不一样的是,印度是多党制,需要竞选;印度的财政收入极少,而我国的财政收入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的。

印度想借鉴我国的经济模式——经济特区或开发区模式。自2000年始,按照印度政府的设想,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在中国获得了空前成功,而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因此也可以通过兴建经济特区获得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改善当地农民收入。至2004年5月印度国大党上台后,开始大力推动经济改革。印度工商界不少人士认为,印度总体经济实力在二十年前与中国差不多,现在却远远落后于中国,其原因在于经济改革不力、制造业不发达、产品竞争力不足。中国的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而印度的制造业却只占到四分之一。中国每年吸引外资比印度多十多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优惠,而这一切,经济特区都起到了先驱的作用。于是,印度国内呼吁尽快出台《经济特区法》。

然而问题是,经济特区的推广并不成功。据中国网(10月30日)援引美联社10月29日消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爆发了数万贫穷失地农民示威活动,失地农民要求政府返还因“发展经济”被征去的土地。而引发这次失地农民示威的根源就在于——近年来,印度各地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纷纷设立经济特区。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造成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引发农民抗议,一些地方农民甚至在被征去土地后没有得到赔偿。

这无疑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显然经济特区或开发区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中国经济特区或开发区模式比较成功,实际上中国经济特区模式一直汇集在沿海地带,以珠三角、长三角为根据地,这里的外部经济影响比较重,不但是临近海运便利,还有香港、上海、台湾等经济成熟的城市地区助推,这种经济氛围便带动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功。反观当下,全国各地市的经济特区或开发区蔚然成风,而经济特区或开发区对于当地经济增长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公共福利方面,作用可以这么说,微乎其微,甚至压根儿没有,反到成为政府的一种负担。我到过不少地方,见过很多开发区,大体上都没有什么实体经济,早年盖起来的厂房、企业,有的已经杂草丛生,有的已经变更N多投资者、经营者,都是源于市场不景气、经济氛围疲软造成的。对于这种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仍有大规模的连带负面效应——诸如财政投入亏损、银行损耗之多如呆账坏账也不鲜见。据我所知,有一地方政府因急功近利、急于政绩,把大量精力用在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上,引资引来的却是“引狼入室”,那些假充香港、深圳等地的号称“企业家”,玩的不过空手套白狼,因为权力一路绿灯(毕竟政府撮合),便肆无忌惮从银行贷取巨额贷款后,不翼而飞。最终不就是政府买单吗?

经济特区或开发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政府的权力主导作用,而是市场经济自由生成的结果,经济特区或开发区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故此,印度模仿参照中国经济特区的经济模式非常不成功,失败或也势在必然。以印度的实际状况看,并不具备我国经济特区所有的经济氛围,它周围没有像香港、上海这样的港口城市,虽说印度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但是,并不具备重要的海运要道,与中国接壤的又是喜马拉雅山,如此种种,也即从地里、人文、经济环境等等来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虽然作为民主制的国家,却想用政府权力之手改变经济,哪怕是相对公正的政策方针,也逆转不了市场经济自然运行的规律。这怕是印度政府所没有预料到的,政治主导,得不到真正想要的。

而另一面,却反证了印度的成功,譬如,印度在汽车、医药、锻造、信息技术以及相关产业等却走出国门,与世界级别的大企业比肩、鼎立。显见,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因高端产业带动并飞黄腾达的。一国之经济长足发展,优良企业带动其他产业以及产业链条拓展,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屡试不爽的招术,企图通过权力调控市场布局,或者从底部经济、低端制造业起家,那叫妄想。这是印度工商界人士所没有认识到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局限性、东施效颦的认识。他们如果思路转变的话,继续在经济改革上引导国内一流企业、高端产业的发展,再去带动低端产业链的发展,结果不会是今天这局面。

下一页:什么样的国家才具备长足发展?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