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半个世纪的传奇(一):仿制过程一波三折
2009年11月09日 15:58航空世界 】 【打印共有评论0

东风-102战斗机

东风102的问题

在试制米格-19P期间,部队又反映还是需要歼击机(也就是米格-19S),不需要那么多截击机(指米格-19P)。由于我国没有购买米格-19S的图纸资料,也没向苏联订货,112厂设计科的苏联顾问说,我们可以自己改一改,不装全雷达,只是改一改机头。四局和112厂决定由米格-19P的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代号东风102,并于1958年7月开始了这一工作。

改型设计的原则是,不能直接照搬苏联样机结构的参照样机设计;能完全照搬的直接测绘。因此前机身是参照样机设计(未进行强度计算),全机改型图纸共约5000标准页。1959年2月,国家鉴定委员会对改型设计进行了设计审查,决定生产该型飞机。

1959年9月30日,01架飞机开始试飞,12月6日飞完了规定科目,证明性能接近米格-19S,但是存在一些重大质量问题。

当时飞机结构强度还没有计算就仓促投入试制。一开始认为机身和机翼都没动,只是机头部分改了改,所以决定只做局部的静力试验就可以了。然而米格-19是苏联第一代跨声速歼击机,机翼后掠角达55度,相对厚度仅9%。由于机翼的相对厚度薄,翼梁的材质及加工精度和光洁度要求比较高,稍一不慎,强度就达不到要求。按技术条件要求,每生产若干架就需要抽一架做静力试验以检查其工艺质量。于是抽一架做静力试验,飞机强度仅达到设计指标的86%。后来再抽一架做静力试验,仅加载到90%设计载荷,机翼就破坏了,还是不合格。接着在操纵系统试验时,整架飞机震动严重。这样一来飞机就不能出厂。

出现了这个问题,112厂设计科的苏联顾问说,这个问题好解决,无非是加强结构。于是便在强度薄弱的部位加了一块铝板,静力试验就合格了。后来从苏联的静力试验图片上发现,米格-19是在挂弹的状态下做全机静力试验的,机身下面有一个加强梁挂架,用于挂弹。我们则是在没挂弹的状态下做的试验,挂梁位置就空在那里。如果加上挂架和配重一起试验,问题就不会发生。

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抖动。米格-19在做操纵系统试验时发现,操纵杆一操纵到某个位置时,飞机就开始抖动。因为米格-19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使用液压伺服系统——无回力助力器的飞机。当时对于系统的极限环振荡的机理和排除措施尚未掌握。当时苏联在这方面的技术也不成熟,即使完全按照苏联的资料办,也经常在地面检查操纵系统时发现平尾剧烈抖动,造成大批飞机不能验收出厂。不过试飞车间的工人有办法,在操纵到该位置时稍加一点力,飞机就不抖了,要抖也是操作员的腿抖,可飞行员没那么熟练,控制不了抖动。后来又让能熟练操作的工人上飞机,和试飞员一起试验,飞机果然不抖了。当时分析,可能是飞机在装配时间隙配合得不好,所以容易抖动,而这个问题就搁置起来了。

其实后来时任航空工业局副局长的徐昌裕陪同刘亚楼赴苏联谈判时,参观过高尔基市的米格-19生产厂。当时徐昌裕问该厂总工程师:“你们生产的米格-19抖不抖?”苏联总工程师回答说:“抖。”徐昌裕再问:“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苏联总工程师指了指正在批生产的米格-21说:“现在都解决了,没问题了,米格-19已经停产了。”由此看来,米格-19的原设计就有问题。后来经过研究试验发现,米格-19液压系统所用助力器的功率太小,导致了飞机出现抖动。经加大助力器的功率之后,飞机的抖动问题就解决了。

然而出现了这个问题后,空军要求直接从苏联继续引进昼间型的米格-19S,而东风102在生产了33架后就停止生产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