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事博物馆停放的024型导弹艇
这个时期,世界海军装备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从二战以来一直改进服役的舰艇逐渐被淘汰,对海军作战舰艇的威胁体现来自空中,包括反舰导弹、作战飞机等,使得海军舰艇大量普及自动化防空武器装备和电子对抗装备。海军舰艇防空武器系统的进步,使拦截空中目标能力大大加强,从而降低了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面对这种形势,中国海军一方面要加强舰艇编队防空作战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突防手段,保持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苏联提出采用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理论是有效的作战方式,中国海军同样信奉这种打击方式。
在7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演练中的导弹艇攻击编队规模扩大,并且与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等大型舰艇混编。这种混编作战群通常由1艘设备完善的驱逐舰担任领舰,为舰艇群提供远程警戒和目标指示,并指挥协同全群的作战行动。在有岸基航空兵支援的海区内,这样的混编战斗群威力巨大,而且敌方很难将其歼灭。1978年《解放军画报》刊登的照片表明,混编战斗群由4~8艘6621型导弹艇和1艘驱逐舰领舰组成,单个战斗群最多能在瞬间齐射38枚反舰导弹。当年《简氏舰艇年鉴》认为6621和6624型艇装备数量达到了120艘以上,在高强度的作战条件下,中国海军有能力在一个作战海区集中出动4至8个这样的战斗群,从多方向发起攻击。若英国刊物这种估计成立,中国海军战斗群能从各个方向同时向目标发射120~240枚反舰导弹。当时美国海军单航空母舰战斗群同时拦截目标的能力约为24~30个,多航空母舰的战斗群模式下,舰载防空武器能够同时拦截100个左右的目标。可见导弹艇在近海防御作战中,完全可以摧毁包括航母在内的强大的入侵舰群。舰载航空兵是实施这种作战的最大威胁,而当时数量庞大的中国海空军岸基航空兵有能力将其拖入纠缠不休的混战,使其难以顾及打击导弹艇群。前美国海军中校麦尔温指出“小型作战舰艇是水面舰艇和固定翼战斗机难以对付的目标,直升机最为有效,然而我们的直升机自身很多时候就是敌人的目标”。
武器效能
任何武器的效能都是有时效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在不断进步,新型装备不断出现,导致武器系统原有的设计指标逐渐失效。中国海军的6621和6624导弹艇武器系统也是如此。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205型导弹艇取得了击沉“埃拉特”号驱逐舰的战果。1972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导弹艇同样取得了良好战绩,而1974年同样是205型艇和П-15导弹武器,结果发射54枚无一命中目标。原因是以色列采取了电子干扰措施,使得П-15导弹圆锥扫描体制的末导雷达在各个扫描锥角上都有信号反应,导弹电路判断为已经对准目标无需调整航向,从而不向自动驾驶仪发出航向指令,导弹保持直航从目标附近错过。角度欺骗在二战期间已经应用,在小型舰艇上经历实战还是首次。中国在仿制这种导弹时,同期研制了单脉冲体制的末导雷达,而70年代对这种简单的单脉冲体制雷达的干扰也很成熟。据埃及军方私下称,在失的的П-15导弹中,部分是改用单脉冲体制雷达的П-15У型导弹。这个消息表明,单脉冲干扰机也会在西方舰艇上迅速普及。这就意味着“上游”-1号导弹武器系统同样面临效能衰减的问题。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