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记中国海军导弹艇的发展
2009年04月10日 16:01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海军024型导弹艇

早期的技术与战术

6621型和6624型艇的舰载武器装备相同,都装有1门АК-230型双联装30毫米自动舰炮,主要区别是其吨位和П-15导弹发射装置数量不同。这种火力配备没有考虑巡逻执勤,主要针对制海进攻作战。АК-230舰炮用于防空和打击进入导弹射程近界的目标。АК-230射击诸元由射击指挥仪解算装定,艇尾甲板室顶部的МР-123型火控雷达进行跟踪,并提供目标运动要素。在小批量建造之初,这些炮瞄火控雷达没有安装,仿制的АК-230全自动舰炮也没有完成,因此早期导弹艇安装了23毫米舰炮,到70年代中期换装76型30毫米双联装半自动舰炮,6621和6624型艇的控制室内甚至没有安装自动舰炮控制台。早期人工操作半自动舰炮弹道性能尚能满足作战要求,但是对快速目标命中率较低,而且要求人员在炮位上操纵,发射导弹前,需要炮手停止对空射击撤离炮位。虽然对空作战能力较为低下,但部署在强大岸基航空兵保护圈内遂行作战时,这也并非是很致命的缺陷。

导弹艇配备仿制П-15的“上游”-1号反舰导弹,导弹发射要求有一定的仰角范围,以保障起飞加速上升阶段不至于触水,同时满足导弹发动机推力增速曲线。在1964年的试验中,曾经发生航行纵倾过大,超过导弹发射仰角界限的情况。后来经过调整配重得到了改进。苏联将П-15导弹射程确定为38千米,依据是海平面雷达通视距离为38至40千米,导弹艇能独立依托艇上雷达完成整个作战过程,并且该射程超出了海军战列舰主炮射程,能够有效威胁大型舰艇编队。当时战列舰和巡洋舰主炮射程多在30千米以内,导弹艇完全能够在舰炮火力圈外发动致命的攻击。

中国海军导弹艇作战模式在70年代中期后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导弹艇编队进攻作战、艇种间混合编队作战,以及与大型舰艇协同作战等。导弹艇编队的作战类似50年代鱼雷艇的使用,组成突击力量对目标进行歼灭性的攻击。这种模式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取得了成功。由于中国大陆沿海岛屿密布,海岸地形曲折复杂,导弹艇具有很好的活动条件。其38千米的射程和机动能力,能使近海威慑区域延伸到领海线外上百千米,将敌方两栖作战换乘区和集结区都纳入毁灭性火力射程,甚至能直接打击航渡中的敌方舰队,有效地遏制海上入侵。实际上在1970年前,中国海军导弹艇装备数量的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规模海上两栖入侵的可能性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1970年后,形势的发展迫使中国海军开始面对制海作战问题。作战方针的转换,使得导弹艇战术和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导弹艇与早期鱼雷艇不同,在遂行反舰作战时,并不需要高速护卫艇追逐目标阻滞其脱离,可以直接从隐蔽海域直接发动攻击,因此导弹艇早期通常单独部署,很多摄影作品也常常见到僻静海湾中的导弹艇。在一些重点地区,中国海军构筑了导弹艇可以直接进出的洞库,这也是冷战时期防核武器的措施。为降低洞库造价和进出口高度,用于洞库部署的导弹艇都改装了可以放倒的桅杆。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