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南海莺歌海面那些燃烧的气苗在带给人们无限惊愕的同时,也启动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未来。当整个南海海域的勘探处于起步之际,1965年,受越南战争影响,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重心由南海转到北方渤海海域。
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组建,标志着新一轮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启动。当时,启动南海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两大难题:技术和资金。
“南海是世界油气资源富集地区之一”、“第二个波斯湾”等充满吸引力的语言在不同场合被提及。当时,世界上老牌石油勘探开发商如雪佛龙、BP、阿莫科、壳牌、菲利浦斯、阿吉普、德士古等和一些中小石油商都相继被吸引到南海。
考虑到开采成本风险,外资石油商与中海油都确定在浅海区域(200米以下为浅海,200米以上水深则为深海)合作,这比较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中海油获得油气田51%的权益同时还可以得到一些技术。
但是,这些老牌的石油商并不因为“第二波斯湾”所描绘的前景拿股东的钱去豪赌,当勘探发现的油气田储量达不到1亿吨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在1985年前后,第一批来到南海的顶级石油商相继离开。
此后,到1986年中海油在南海的第一个油田平台才开始搭建。又过了3年,南海的第一个油田建成投产。从1996年至今,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以南海海域东经113°10′为界)的油产量已经连续10年突破1000万立方。中海油一人士称,中海油人均劳动生产率接近200万元/年,其效率比超过国内其他两大石油公司,2004年的净利润达到161.9亿元。不过,以目前来看,在南海海域的勘探开发,中海油基本上集中在浅海的北部湾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既然资金充裕,中海油为何不向南海南部海域推进?
2001年2月,中海油在香港和纽约两地成功上市,意味着要为所有股东负责向公众透明。
而海上石油开采则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据测算,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如此算来,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
凡此种种,在开发之前,一个中小油田前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2000万美元。因之,避免打“干井”是中海油在推进南海石油勘探开发上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应该说,近几年油价上涨,在桶油开发成本基本未变的情况下,对南海油气本该进行更多的勘探,但现实恰好相反,中海油公司一人士坦陈:目前对南海的油气勘探确实处在第一轮勘探发现高潮之后的一个低潮阶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查闻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