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中国目前的情况呢?
倪乐雄: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中国如何完成从传统的陆权主义向海权主义的转型、中国未来的海权战略如何适应自身的发展、并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
中国社会转型,是从传统农耕“内向型经济形态”向“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形态”的演变,由此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法律、教育、道德、风俗等全面转型。尽管因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影响,百年转型过程中出现过曲折和断裂,然而基本趋势未变,尤其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转型呈现加速趋势。
现在,我国对国际能源的资源型商品的依赖程度增加,大量商品出口国外,已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中国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演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国家,若要保持国内的繁荣,首先必须在海外保持其力量。正在崛起的中国,海权战略的选择十分迫切。
新京报:现在不是强调改变过分依赖“外向型”经济的格局,扩大内需吗?这对你提出的海权思路有影响吗?
倪乐雄:这场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单纯依赖外向型经济很危险,要扩大内需,但完全靠自己发展,回到过去的老路子上,是不可能的。全世界经济已经连在一起了,你总是要跟外面进行各种经济资源的交换,如能源等等。所以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没办法封闭。
新京报:也有学者提出能源可以走陆上输油管道来解决?
倪乐雄:走陆上管道,还是有个安全保护问题。沿着输油管道上空的制空权仍然需要控制,无非是把海上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搬到陆地上来。而且,在海上运输的话,航空母舰可以一路保护海洋运输线上空的制空权,但如果是陆地的话,对输油管道空中的掩护是有限的,机场需要建到别国的土地上,这行吗?问题很大。
所以我认为还是在海上更自由、更容易掌控,因而也更安全,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必要的海权。而且,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发展原则并不矛盾,如同我们发展核武并非为了争夺核霸权一样。
新京报:在中国要不要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问题上,你持什么观点?
倪乐雄:中国有必要拥有自己的航母。中国如果拥有航母,至少某些国家对南海诸岛的蚕食不至于如此肆无忌惮。
从中国已经转型成现代海洋国家来看,领海和沿海资源的保护、海上生命线的保障、海外利益的维护,对潜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威慑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需要形成了我们对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海军的呼唤。总之,航母和远洋海军对我们来说不是扩张的需要,而是保卫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要。
编辑:
张学勤
|